刘国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城市老龄化养老问题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经与您前期电话沟通,您提出的提案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完善养老政策体系;2.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3.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4.提升老年人经济保障水平;5.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一、“品质养老”统筹设计日臻完善
(一)组织保障有力。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事关全局的长远战略任务,提出高质量实施“品质养老”民生工程,相关任务纳进民生实事,列入民生赛道加以推进,着力满足全市234万老年群体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成立品质养老工作专班,明确发改、财政、卫健等10个成员单位和21项重点任务,并实行“周调度、月推进、季点评、半年全年双考核”推进机制,引导各地区强化担当、主动作为。
(二)制度保障有力。我们紧跟国家、省政策导向和“十四五”战略部署,在东北地区率先颁布实施《沈阳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60余个配套文件,基本确立以法律规章为纲领、国家政策文件为基础、部门专项政策和标准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持续为家庭养老赋能,出台品质养老”进社区(村屯)、老年助餐暖心行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政策措施,尤其是推出的《沈阳市多元化多层次品质养老社区培育制度》,获辽宁省第二届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二等奖并被民政部列入2024年民政政策创新交流展示名单。
(三)投入保障有力。市区两级财政均建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按照不低于55%的标准,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预算用于养老服务业。2019年以来,各级福彩公益金已投入5.27亿元,精准聚焦公办机构建设、设施升级、政府购买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关键领域,参与我市养老服务项目超81个。这些资金与项目全方位覆盖居家、社区、机构各个环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为全市养老服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多元化养老模式不断创新
(一)优化供给模式,提供“量身定制”养老服务。根据老年人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精准配置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以政府购买引导专业服务“进家门”。由政府委托养老、物业、家政等服务主体,向高龄、失能、失智、贫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每月3-45小时不等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助餐、助浴、室内清洁等基本服务需求,每小时财政补贴30元。目前,全市累计服务137万人次,服务时长超200万小时。打造“一户一案”适老化改造模式。我市成为第一批获国家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地区,争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金4315万元,面向特殊困难老年人打造“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上门服务”三入户服务模式,提供安全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纾解家庭照护压力,建设家庭养老床位4500张,实施适老化改造10319户,2025年还将改造2000户,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愿改尽改”。“守望互助”趟出农村养老发展新路。鼓励涉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党支部领办村集体企业试点,因情施策引导农村低龄健康老人、农村妇女、灵活就业人员,就近就便为高龄、失能、留守、独居老年人提供上门照护和探访服务,形成了法库县“一十百千”互助模式和康平县“定制化”服务模式等一批经验做法。
(二)创新服务手段,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场景。在全省率先搭建智慧养老平台,为开展多元化、全方位、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撑。突破传统养老服务提供和获取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资源“云整合”、政策“云匹配”、平台“云调度”、质量“云监管”。“点单式”服务成为居家养老新亮点。研发“沈阳养老”小程序,推行养老服务电子码,打造形成“服务对象线上下单—对接企业线上派单—服务人员线上接单—政府全流程线上监管”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同时确保养老业务审批全过程留痕、全链条监管,真正实现“指尖养老”“阳光养老”。率先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开展关爱探访工作。扎实开展“守护夕阳,温情探访”专项行动,全市1153个社区均配置“养老管家”,定期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贫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群体实施分层分类探访,相关情况即时计入电子化探访台账,限时跟踪办理,做到“老年人有需求,政府有回应”。老年人救助福利实现主动响应。积极落实国家、省基本养老清单政策,将高龄津贴扩面工作列为政府民生实事,市区两级财政年度安排资金8820万元,从今年1月起,为沈阳市户籍80-89周岁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每人每月30元。利用信息平台开展高龄补贴“政策找人”工作,建立高龄老年人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业务审批当日办结,惠及高龄老年人约31万人。解锁“智慧养老”应用新场景。以推进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工作为契机,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于2025年2月20日签约,联手打造“盛情康养”智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平台建成后,将面向全体老年人及家属提供“政策找人、机构适配、助餐服务、业务申办、健康医疗、文体教育、养老金融、旅居养老、资源查询、产品链接”等养老服务功能,推动实现智慧养老“掌上办理”。
(三)汇聚各方资源,组建社区养老“服务联盟”。“品质养老”进社区(村屯)形成示范效应。我市全面启动““品质养老””进社区、进村屯行动计划,以社区为平台,链接与老年人生活关系密切的物业、家政、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老年大学等各方社会力量和各类机构团体,形成“养老+”的全维度服务体系。对照“基本类”“提升类”“示范类”标准,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有阵地、有队伍、有资源、有项目、有氛围。目前已累计培育品质养老社区995个、占比86%,村屯835个,占比62%,打造了皇姑区牡丹社区、大东区魁星社区、和平区文安路社区等一批品质养老示范社区。探索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市全面开展“舌尖上的幸福”老年人助餐暖心行动,通过建设城乡社区食堂、开放养老服务机构餐厅、开展老年餐集中配送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就餐、订餐、送餐等便捷服务。同时,打破过去老年人助餐食堂只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传统模式,通过为助餐机构发放“流量补贴”,鼓励引导其提升“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运营。目前建有老年助餐点224个,助餐点数量全省第一,月均服务约18万人次,其中服务老年人占比超过50%。助力优质品牌在社区打响。近年来,我市为养老服务企业定制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快捷审批、疫情纾困等20余项政策措施,吸引了北京乐老汇、上海福寿康、江苏安康通等外地优质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成功引入德国蕾娜范、日本爱志落地沈阳,实现了东北地区外资养老企业“零突破”。
(四)强化机构支撑,促进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压实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推行困难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选定56家养老机构承接经济困难老人集中照护服务,确保有集中照护意愿的老年人“应养尽养”。“星级”机构树立示范标杆。对照国家标准,招标第三方机构以评促改,免费指导各机构在硬件设施、照护水平、服务标准、安全规范等方面对标达标,全市星级养老机构累计达到189家,占比超过70%。项目包装促进公办机构提升。2020年起,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三年改造提升工程,累计投入1.1亿元,对33家中心敬老院实施改造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80%。2024年苏家屯区成功争取648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谋划包装“两重”项目,实施区社会福利院养老综合楼新建工程。医养结合破解失能照护困局。提高内设医务室、护理站的养老机构占比,与医疗机构开展签约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机构开设失智老年人照护专区。培育认知症专业照护机构,和平怡园长者照料中心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认知症老人照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训基地,日本爱志在我市打造“认知症国际特色康养项目”。2025年计划培育医康养护一体化养老项目20个。
三、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一)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双选、千人培训”人才培育“三项计划”。开展全市养老服务领域产学研对接交流系列活动,发动政校企各方力量,举办养老服务人才双选会、养老人才大集、招聘会等活动,建立劳务对接机制,促进对口就业。持续实施“养老服务人员千人培训计划”,广泛引导从业人员参加免费培训。一是面向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开展职业技能轮训。二是面向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采取集中轮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三是面向承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上门服务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十四五”期间已累计培训养老从业人员2.5万人次,2025年,计划全市三星级及以上养老机构与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年度培训养老服务人才不少于1000人。
(二)实施院校毕业生“实习+补贴”全流程保障。畅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的渠道。鼓励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失能照护、智慧养老等相关专业,优化专业招生布局,开展“订单式”教育培养。鼓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与养老服务机构互设实习实训基地、培训培养基地,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目前全市已建设都市圈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8个。落实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毕业生给予4万元至6万元不等入职补助。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积极培养选拔优秀养老护理员参加省赛和国赛,2024年,我市选手在省赛中获得金牌,在国赛中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我市培养的慕金歧选手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三)为潜力从业者提供学习交流和服务平台。实施“万名家庭照护者培训计划”,为老年人家属(特别是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属)以及从事家庭照护工作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提供免费的照护知识培训,目前全市已培训家庭照护者超4万名广泛培养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成立“爱心”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七彩”志愿服务队等退休干部志愿服务队200余个,组织近万名退休干部党员志愿者参加各类志愿服务1300次,在全社会营造了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2025年,计划年度培训家庭照护者不少于10000人次。
四、老年人经济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截至2024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98.6万人,参保离退休职工158.5万人,分别增加8.8万人和2.4万人;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2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万人;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18.6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6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
(二)提高社会救助水平。2024年1-12月,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54991.07万元,发放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21380.35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821元,比上年增长3.5%。自2025年1月起,我市将高龄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80-89周岁普通高龄老年人,市区两级财政合计安排预算资金8820万元,为沈阳市户籍80周岁至89周岁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每人每月30元。对于经济困难群体中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老年人能力评估等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求。
(三)发展养老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养老领域倾斜,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等产品创新,起草《沈阳市发展养老金融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拟于4月印发实施。2025年3月。成功举办“2025沈阳·畅融工程——养老篇”暨沈阳市养老金融资源交流对接活动,汇聚了政府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企业等230余家单位的负责人,共谋养老金融创新发展之路,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五、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一)实施老年人社会参与促进行动。加强老年人就业保障。推动物业、家政等服务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引导家政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低龄老年人参与家政服务宣传活动,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不足问题。依托“盛情康养”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链接人社部门老年人力资源服务系统,及时发布老年就业服务信息。实施沈阳特色“银龄行动”。落实《沈阳市2025年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工作计划》,组建沈阳市“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骨干团队;组织各地区发动老年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与社会服务,培育发展“银龄行动”示范项目,开展老年志愿服务培训活动,全面做好老年志愿者安全保障,发掘“银龄行动”典型案例、先进志愿服务组织、先进志愿服务个人。推动老年人文教体育发展。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加快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开展老干部“送学上门”宣讲活动,开设沈阳老干部大学北陵、大东分校区。办好老年大学,扎实做好送课进社区工作,开展老年阅读主题活动。举办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等品牌赛事,建设智慧体育公园,安装适老健身设施。积极开展老年文艺演出活动,持续举办我市中老年春晚。
(二)实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行动。强化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每月制发沈阳市老龄工作简报。依托晚晴报专栏,每周刊发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内容。不定期播发“民政说—沈阳老龄问题面面观”系列短视频作品。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广播、电视栏目开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教育、成就教育、政策教育。深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组织各地区开展老年人防范诈骗知识宣传等活动,面向老年人做好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服务。持续开展老年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打击欺老虐老、养老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优化老年宜居环境。推进沈阳市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电梯更新,推进银行网点基础助老设施配置。宣传孝亲敬老文化。办好我市“敬老月”(“养老服务消费促进月”)活动,创新开展走访慰问、关爱帮扶、健康义诊、普法宣传等。举办孝老典型案例、先进事迹征集活动。为百岁老人颁发“百岁寿星荣誉证”。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结合沈阳市实际,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感谢您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承办处室:养老保障和促进监管处
联 系 人:沈华
联系电话:024-2347436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