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关于进一步系统推进“幸福社区”建设的提案(第589号)的答复
时间:2023-09-26 来源:沈阳市民政局 文字大小:    

李向辉委员:

您提出关于进一步系统推进“幸福社区”建设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经与您前期电话沟通,您提出的提案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突出强化党组织功能;2.聚力完善治理机制;3.全面提升服务能力;4.大力培育社会组织;5.着力塑造社区文化;6.加快打造韧性社区。

一、增强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在社区,织密建强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方式组建8255个网格党支部,在7人以上的网格党支部按照栋楼划分14289个党小组,从热心党的事业、乐于服务群众、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和较高的群众威望的党员中确定26909个党员中心户,专兼职网格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楼栋长担任党小组组长、居民党员骨干担任党员中心户,夯实筑牢基层治理基础。在农村,综合考虑行政村人口数、承担的工作量、村民居住布局等情况,统筹划定10724个治理网格,同步配齐10724名网格员,健全“行政村党支部(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中心)户”的村党组织体系,设置7348个网格党组织,其中网格党支部246个,网格党小组7092个,选配7348网格党小组长(网格党支部书记),切实发挥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关键作用。二是深入开展党组织共建。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包街道、所属党支部包社区、党员干部包小区的“三级包保”实名制工作体系;创新推出“党群e服务”平台,2000余个机关党支部与670个社区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通过社区党组织点单、机关党支部接单、街道党工委和市直单位机关党委双向调度的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小型、灵活、多样的菜单式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50余个,荣获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优秀奖。国有企业、公立医院等其他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也立足岗位实际,持续深化“共产党员工程”,在振兴发展主战场勇挑重担,全市40余万名党员成为干事创业的先锋。三是全面推开“红色物业”。开展“擦亮‘红色物业’品牌、做好‘家门口’服务”专项行动,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水电气热民生服务企业以及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多方力量参与的“1+3+N”协调共治机制,在全市创建100个红色物业示范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以高品质物业服务打造高质量生活空间。四是深化“党派我来的”温暖行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争做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在职党员进社区“四进四建”等,组织党员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在全市建立1万余支小区“我是雷锋”志愿服务队,帮助协调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真正与基层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叫响“党派我来的”庄严承诺。

二、聚力完善治理机制。一是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我市将城市社区按照常住人口300户左右标准划分15101个基础网格,由社区工作者担任专职网格员牵头协调网格工作事项。同时将应急、城建、房产、公安、卫健以及水电气热等15个执法单位、民生部门和保障服务企业下沉力量作为专属网格员定人、定岗、定责编入专属网格,结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进社区”工作,进一步完善网格服务管理体系,制定《沈阳市城市网格治理工作导则、细则》《社区网格准入清单》《专职网格员巡查探访工作任务清单》《专属网格员权责事项清单》、绘制《事项处置工作流程图》等,全面落实“专职网格员吹哨—专属网格员报到”工作机制,并完善疑难问题逐级会商机制,处理效果反馈评价机制,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确保各类问题能够及时闭环处置到位。二是深入开展自治协商。制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成员设置、规范产生程序、明晰职责任务,全市1153个社区党组织全部建立协商议事、共驻共建、项目领办、双向沟通服务、考核评议5项机制,将辖区内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吸纳进来,推荐居民党员担任业委会、文体活动队等辖区内各类组织负责人,每月召开议事会议,共同会商研判、协调解决基层治理各项事务,依托3200余个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协商委员会、议事会等各类协商自治组织,组织居民、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等多方利益代表,通过协商形式妥善解决休闲亭设置、社区食堂整改、小区车位规划等百姓身边事。开展居民议事、楼栋(单元)议事、社区议事、街区议事、业委会议事等五个居民自治场景试点。沈北新区大辛二村、浑南区王士兰村两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单位”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三、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开展倾情解忧暖心行动。我市开展民政系统“倾情解忧暖心”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任务清单,绘制发现问题闭环处置流程图,指导全市社区工作者、养老专属网格员、儿童主任等基层力量,面向全市居民进行全覆盖排查,区分特殊人群类型分频开展定期走访,累计走访困难家庭30余万户次,解决问题3万余个。二是推进“舒心就业”工程。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业务下沉、服务下延、政策下发,分级分类划分出就业引导型、就业充分型、转移就业型、新兴就业型、定向就业型、混合就业型6种社区就业类型。全市首批总结30个就业服务法,精心打造20个社区就业服务包,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资源、送服务、送暖阳、送保障”五送服务。截至目前,已建成比较成熟的舒心就业示范社区89个,开展政策宣传9971次,入户走访7124次,向社区下沉培训信息2478条,在社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12次,培训人数8737人。三是推进“幸福教育”工程。聚焦社区(村屯)“一老一幼”两个重点服务群体,以幸福教育课堂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村屯)工作,组建8000人以上的社区(村屯)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发国学、非遗项目、舞蹈、绘画、书法、音乐等公共服务课程20门以上。四是推进“品质养老”工程。全市已建设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967个,街道层面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率达到100%。落实市政府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签订普惠养老城企联动战略合作协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250万元,建成“楠山有约”普惠养老服务中心27个。实施培育计划,在全国率先实施“基本、提升、示范”类养老社区(村屯)梯度培育标准,并申报省制度创新,目前已完成464个社区和381个村屯的培育工作。全市社区均配置“养老管家”、打造“长者服务专区”、成立“养老服务联盟”,老年人与社区粘性不断增强。今年率先在全省铺开老年人助餐服务,现已建成“幸福长者食堂”307个,月助餐服务达到28万人次。五是推进“健康沈阳”工程。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对应负责已建成健康工作室的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宣传、集中签约、咨询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展示家庭医生风采和签约服务内容,扩大签约服务影响力,提升签约服务吸引力。组建2053个家庭医生团队、实名对接1153个社区和1527个行政村。家庭医生团队社区(村屯)覆盖率已达到100%。六是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平均面积863平方米、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平均面积492.3平方米。按照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600平的标准,全市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97.7%,按照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350平的标准,全市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89.8%。

四、大力培育社会组织。降低准入门槛,制定《社区社会组织章程示范文本》,推动各区县(市)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和规范管理。打破登记限制,加大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降低街道(乡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登记注册门槛。加强政策引导,将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纳入《沈阳市星级社区创建指标体系(试行)》考核指标,评定结果作为社区“以奖代补”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安排福彩公益金150万元,开展50个公益创投项目,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实施农村儿童照护托管、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等12项目,助力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均衡发展。全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热情进一步激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社会组织12996家,其中,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140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12856家。同时,进一步优化我市社区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邻里互助类、平安建设类和乡村振兴类占比61.3%,文体活动类占比38.7%,整体发展合理有序,开展为老、助残、托幼等服务惠及居民53.6万余人。

五、着力塑造社区文化。一是积淀“两邻”文化底蕴。在全市1527个村、1153个社区及“两邻”宣传阵地统一悬挂“两邻”标识。将“两邻”理念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利用国家家庭日、邻里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流动课堂890场。结合“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俗特色活动,开展“最美邻里”“特色文明家庭”评选,全年推选孝心家庭、睦邻家庭等特色文明家庭450户,1000多名群众被评为“好公婆”“好儿媳”。二是打造“一社一品”。开展“践行‘两邻’理念 一社区一品牌”创建工作,推广23个创新案例,形成了多福社区“福”文化、溪林社区“孝”文化、红巾社区“雷锋”文化等系列社区文化品牌。持续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图们社区、明北社区等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域建设民族特色社区,促进多民族和谐共融。三是浓厚“两邻”文明风尚。整合全市8.3万余个社宣点位,设计制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等7个系列主题公益广告,在文化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区域设置“两邻”主题景观五千余处,实现驻足可观、抬眼既见的传播效果。在市属新闻媒体设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专栏专题,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讲好新时代沈阳邻里和谐好故事。

六、加快打造韧性社区。一是层级化构建组织体系。坚持条抓块管,以22个行业部门为纵向监管“条”,以179个乡街为横向管理“块”,以2680个社区(村)、6588个小区为精确管理点,构建市、区县(市)、乡街、社区(村)、小区(责任区)五级立体管理网络,分级分域细化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努力构建以小区保社区、以社区保区县、以区县保全市的建设模式。二是模式化创新工作体系。坚持模块化规划、模板化推进,明晰社区用气、用电、用梯、用热、防火、防坠物等7类居民自查标准,规范网格员扫楼入户的力量编成、检查频次和内容,建立关爱对象、风险点、危险源、居民安全诉求等管护事项清单,模板化规范入户走访、问题发现、整改处置、预警提示,推动公共安全领域党建引领群防群控、政企聚力联防联控、居民参与自防自控。三是网格化建强保障体系。按照“1+5+8+N+1”模式(“1”即搭建一套管理网络;“5”即推行“五清”机制;“8”即整合八支力量;“N”即聚焦N个安全场景任务;“1”即建立健全一套调度指挥、分析排查、评价督导工作机制),组织1481名安全生产协管员和乡街应急干部下沉小区,协同社区专职网格员,统筹调度物业和燃气、供水、供电、电梯、消防等行业部门网格力量,编成组、绑定户、核定量、频重访,开展清患安居、服务安民行动,扫楼入户查险除患,做到问题即发即改、即查即处。四是系统化完善工作机制。按照“1+7”模式(1部总体预案,防火、燃气、停电等7部专项预案),制定社区(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手册,全市共编制一本通应急预案1833套,出台基层现场应急指挥临机处置、高层建筑楼体异常震动处置、路面塌陷处置3个机制。试点推进安全二维码,一键上报隐患情况、一键扫码救援信息、一键导航避难场所,实现“即时报警、迅速响应、分级协同、全民皆动”的基层应急预警体系新模式。五是增强居民安全避险意识和互救自救能力。聚焦用电、用火、用气、用梯等风险环节,开展社区“安全大集”和应急技能培训,实施居民燃气安全“关阀行动”,培养家庭“安全明白人”,多形式开展安全文化“五进”活动,在全市6482个小区出入口、居民楼道等醒目位置设置安全知识宣传栏张贴公民消防安全十大公约宣传海报20余万张,组织9万余名社区物业员工开展应急安全主题知识讲座等活动。组织燃气供应、电梯维保、消防维保、物业服务等单位进小区、进楼宇、进家庭、进店面、进学校,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载体,宣传覆盖不同群体、通俗易懂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常识。组织专职网格员、物业服务单位通过社区服务群、业主群,推送沈阳应急、沈阳消防、沈阳燃气等发布的安全提示信息。六是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落实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科学合理布局,分级属地建设,全市共设置337处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1510万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避难面积达到1.65平方米。下发《关于开展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牌排查和完善补充工作方案》,排查应急避难场所292个,各类标牌3923个,丢失和破损标牌623个,补充完善623个,不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

感谢您对进一步系统推进“幸福社区”建设的重视和关心。

  

承办处室: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

联 系 人:王大志

联系电话:23468813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