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沈阳市地名总体规划(2011-2020年)摘要(六)(2015/04/27)
时间:2015-04-27 来源: 文字大小:    
      道路:和睦路、善邻路、大东路、长安路、珠林路、洮昌街、滂江街、地坛街、凯翔一街、凯翔三街、航空路
      公园:大东公园 
      广场:黎明广场 

      第七章:地名调整与优化
      一、调整与优化的范围与内容
      1、调整范围
      规划地名调整与优化以现状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兼顾中心城区内
的公路、村庄及行政区划名称。
      2、调整内容
     (1)重名的地名。包括同类地名中专名相同或读音相同的地名,不同类地名中相同的地名。如蒲河街、蒲河路,辉山大街、辉山路,文汇街(浑南)、文会街(沈河)等。
     (2)与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不符的地名。包括新产生的纯序数词地名,不能反映地方文化及地理环境特色的地名。如七号街、八号路等。
     (3)逐步纳入城市建设区的地名。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内的村庄名称、公路名称等。如马宋公路等。
      二、调整与优化原则
      1、强化命名规范性原则
      按照“通名+专名”命名规定及相应的命名规则,逐步调整不符合命名规范的地名。
      2、稳定性与延续性原则
      保证地名使用的稳定性与历史延续性,以局部调整和个别调整为主,优先调整重名、含义不适宜的地名,尽量保留使用较久、较为重要的地名。道路延长命名时优先采用原有名称。
      3、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及环境特征,强化地名的区块式布局特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调整与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相矛盾的地名。
      三、策略与方法
      1、分期分批、适时更改
      地名更名与城市建设、政策发展相结合,分期分批、适时更改。不更改城市建设、地方发展政策没有涉及到的地方的地名。
      2、突出重点,强化指位
优先缓解重名矛盾,充实地名地理文化属性,按照既定地名区块特征优化地名、命名新地名,强化地名的指位属性。
      3、尊重历史、延续文化
      在调整与优化命名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历史、民族文化及地理特征,尽量保留原有地名,或以原有地名为基础派生新地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4、深入研究、符合民意
      对拟予调整的路段名称,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社会反映不大、使用无明显不便的地名、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改。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