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紧急,人命关天,须臾不能懈怠。只有努力跑在时间前面、抢在疫情前面,才能牢牢把握防控阻击战的主动权,为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在疫情防控中有两个重要环节——流行病学调查“快协同”和实验室“快检测”,这“两快”为下一步诊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流行病学调查要“快协同” 与公安等部门实现“点对点”对接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我们建立了市疾控中心、市公安局信息直通车和党政专网两个协同平台,需要排查的时候直接跟协同平台上的专人进行联系,确保流调的及时准确。同时,利用省平台和东北三省四市信息工作平台,都能达到专人专线的点对点联系,提高协同能力,加快流调速度,提高了流调准确性。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科科长陈叶称。
沈阳市公安局与市疾控中心建立了全天候的联动机制,锁定疫情人员、重点关注人员后,上报给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与疾控部门开展隔离处置工作。市公安局派出辖区分局警务车、蓝盾骑警队交警摩托车,全程将相关人员护送到指定隔离观察点,同时辖区派出所社区民警与“盛京义勇”平安志愿者组成“防疫联防队”,上门配合疾控人员开展劝导工作。此外,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同步开始,社区民警与“盛京义勇”平安志愿者,逐一对与病例曾接触人员实施上门核对、登记,确保零疏漏、零差错与疾控部门无缝对接。同时,针对疫情的重点关注人员,公安机关每一个人都建立了档案,并以指令的形式下发到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由属地分局、派出所、社区民警与社区干部、医护人员上门初步核查,完善“怎么来沈阳的、有没有发热”等信息,并反馈到市公安局疫情防控指挥部,录入个人档案,并根据后续跟进掌握的情况及时补充。
随着防疫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沈阳的确诊病例行程轨迹调查也在不断细化。目前,市疾控人员调查重点增加了确诊患者的院内轨迹,对患者确诊前14天内到医院就诊的每个时间节点、行踪轨迹,做到完整掌握,并画出传播链。在既往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疾控工作人员增加了对医院环境、院内人员防护情况的调查。“这样便于我们查找到感染来源,并划定密切接触者,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防控管理。”陈叶称。
重点监控人员要“快检测”
阳性及阴性结果“日采日清”
早一分钟确诊,就能让疑似病人快一步接受治疗和隔离,就能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市疾控中心病毒检测实验室,全市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标本都要送到这里检测是否为阳性。疫情期间,样品的到来不分白天黑夜,实验室检测人员第一时间开展检测,通宵达旦为每一位就诊者的病因寻找“铁证”。
为确保在第一时间出具检验结果,市疾控中心实验室24小时连续检测。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心副科长刘娜告诉记者,中心设定两个冠状病毒检测实验室,其一专门为医学观察人员进行检测,目前每天收样300-500例,可以做到随时收样随时检测。从收样到给出检测结果一般需要5-6小时。传染病科实验室主要检测的是医疗机构送检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样品,专门为医院患者提供服务,能够做到随时收样随时检测。阳性及阴性结果随时报出,日采日清。
这一链条如何保证“快”呢?刘娜称,以医院发出疑似病例报告的时间节点开始,一例检测确诊工作就立即启动了。市疾控中心会在疫情网报系统中实时接到报告,并第一时间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样本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疾控人员到达医院后,首先要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采集患者咽拭子和深部痰液标本。国家规定24小时内完成标本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但为了抢时间,沈阳疾控人员一般会在2小时内完成采样和流调,并在6小时内形成流调报告。也就是说,医院疑似病例上报6小时左右,患者的样本和流调报告就已经送进了市疾控中心,登记后立即进入实验室,按顺序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
疑似病例要“快确诊”
对疑似病例核酸检测动态“清零”
疑似病例“快确诊”意义重大,可以缩短诊断时间,赢得治疗和抢救时间,进一步减少重症率,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市疾控中心对所有疑似病例的病毒核酸检测制定了具体的方案,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明确了采样单位和检测时间,将尽最大努力尽快完成相关检测任务,对疑似病例核酸检测动态“清零”。
刘娜告诉记者,随着排查力度加大,送检核酸样本大幅增长。从2月1日开始,他们又增设了一间专门针对医学观察人员筛查的检测实验室。“送检的样本量很大,为此我们也增加了检测人员的数量,24小时轮班,保证检测质量和速度。2月1日到9日共完成2249例样品的检测工作。”
此前,市疾控中心只对有流行病学史的疑似患者进行检验。2月1日起,市疾控开始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和重点地区来沈人员进行检测,检测量上涨到高峰期每天四五百份。每天接到指令后,市疾控中心和各区疾控会派出应急机动队采样,然后转运至市疾控中心,交接给实验室检测人员。扩大检测的防疫方式可以及时筛查出无症状感染者并对其进行隔离,防止无症状感染者再出门传染给更多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樊华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