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行政执法案例——社会救助领域行政给付执法案例
时间:2024-08-12 来源:沈阳市民政局 文字大小:    

一、基本案情

被救助人员张某于2015年10月由公安机关护送至某市救助管理站求助。该人智力障碍,不能清晰表达,无法提供有效线索,通过推送民政部寻亲网、公安合作寻人、登报公告等方法都不能查清身源。

8年来,某市救助管理站从未放弃对张某的寻亲工作。在按规定安置张某后,仍持续为其寻找家人,并启动长效寻亲机制,一丝线索都不放过。结合公安部门提供的最新人脸识别线索排查,并通过跨省寻亲协作,最终确认张某就是江苏省走失人员。2023年4月,某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辗转1200多公里将张某安全护送回江苏家中,失散多年的一家人抱头痛哭,泣不成声,重逢现场感人至深。电视、纸媒及网络融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深入宣传报道,还原了张某自被救助后直至寻亲成功的感人故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处理结果

按照规定,对张某在某市救助管理站救助3个月后,为张某落户并安置在某市社会福利院,并为张某安置落户,开展寻亲服务。在张某安置落户8年后,某市救助管理站多方辗转,终于找到其亲属办理相关手续,护送返乡。

三、案件解析

(一)案情分析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对流浪乞讨人员从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转型。秉承“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进行临时救助照料,对滞留救助管理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按照规定办理落户安置,切实发挥救助工作兜底线、救急难的民生托底保障作用。

救助管理站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救助服务。寻亲服务作为救助管理站的一项核心工作,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寻找到失散的亲人,让他们重获家庭温暖,这要求在日常工作中保持细致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并将此项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推进。

某市救助管理站着力建设寻亲工作品牌,全力打造“归家”寻亲工作室,在多年寻亲工作经验基础上,突破传统寻亲模式,以创新驱动救助质量提升。寻亲工作室整合全国寻亲网、抖音寻人、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微博等“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依托公安大数据人像识别、DNA采集比对等技术方法全方位开展救助人员的寻亲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某市民政局搭建的某市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开通寻亲热线电话,积极探索开拓为社会失联走失人员的寻人寻亲服务,引导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救助寻亲工作。

目前,某市在市救助管理站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已经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过程寻亲机制:将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从托养机构转移安置到市社会福利院,并办理特困人员供养手续;无法查清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大幅减少,长期安置数量每年降到个位数;对于因年代久远、线索模糊的这部分人员,开展持续寻亲。

在张某落户安置后,持续为其寻亲数年,通过线索仔细比对、筛查,为张某找到了家属并护送返家,体现民政救助寻亲工作“大爱寻亲、温暖回家”的宗旨,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顺应群众期盼,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二)法律适用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第七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1.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2.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3.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4.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5.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三)执法示范点

1.依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创造性开展救助工作,及时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员进行暖心救助,根据求助人员需求,把“清风窗口”建设落到实处,把“办事不找关系”的理念内化于心,提升照料质量,充分履行对弱势群体的行政给付职能。在张某被护送到救助站后,一是按照“求助人员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不能提供个人信息的,救助管理机构应当先行救助。”的规定,对张某及时给予救助,保障了受助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基本的食物、衣物、住宿,并根据工作规定办理了入站登记手续,进入照料区进行照料。二是快速寻亲和长效寻亲工作相结合,在站照料3个月期间,通过问询、媒体、公安合作、采集DNA等渠道进行寻亲,但因线索信息少、当时的技术手段等因素没有寻亲成功。8年来,每当收集到关于该人的碎片化信息,救助管理站均高度重视并加以核实,终于在8年后确定该人身份。三是安置落户合法合规。在站滞留3个月后,通过向上级机关报请安置落户申请,审批通过后进行安置落户,并在安置期间落实了应享有的帮扶政策。四是按照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其他特殊困难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的相关规定,安全将张某护送返乡。

2.创新性建立全过程寻亲工作机制,在某市民政局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某市救助管理站为受助人员寻亲工作成效明显,仅2023年一年就为近90名身份不清人员寻亲成功。一是高效开展常态寻亲,夯实寻亲工作基础,通过“一看、二听、三问、四走”的传统寻亲工作“四步”法,借助全国救助管理系统、公安大数据系统及其他寻亲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高效快速寻找比对。在寻亲成功后,将走失人员录入易走失人员信息库,开展长期跟踪回访服务。二是持续长效寻亲,不忘工作初心。某市救助管理站对集中落户安置的身份不清人员持续摸排,与某市社会福利院合作,共同开展定期回访问询,大力开展长效寻亲服务。随着信息线索更细及寻亲方法的不断丰富,逐渐突破寻亲困局,帮助已落户安置人员寻亲成功,重返家庭。三是通过公安机关助力寻亲,警用技术科技赋能。与属地派出所建立全天候合作,派驻民警协助开展核实身份及寻亲工作。聘请有经验的公安同志为“归家”寻亲工作室寻亲志愿者,并加入多个公安同志创办的寻亲工作群,提高寻亲工作效率。四是通过救助管理机构交互联动,加强全国救助行业协作。与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形成救助寻亲互动网络,针对救助人员开展照料、救治、协查、源头治理、接送返一龙条服务,实现了寻亲服务跨地域开展。五是依托各地区政府力量,构建全覆盖寻亲网格。在区县民政部门建立救助人员寻亲救助体系。对于疑似本市户籍人员,区县民政部门及所属街道、社区积极开展协查工作,实地调查确认身份信息或获取有效线索。同时大力推进源头治理工作,避免其重复走失。

3.开展寻亲工作的同时,加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宣传,尤其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关爱意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群众支持救助管理工作,通过持续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国家、家庭、社会共担的救助帮扶格局。一是加强媒体合作,创新云寻亲机制。与抖音寻人、广播平台、某救援队等单位就寻亲工作经常性开展座谈会,探索自媒体短视频时代如何提高寻亲工作成功率、创新寻亲工作模式、形成寻亲工作社会合力,并针对救助管理机构救助人员特点开展个性化寻亲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结合寻亲、媒体民政合作寻亲、社会力量参与寻亲的合作机制。二是引导公益组织参与,打造温情寻亲模式。某市救助管理站坚持与某公益服务中心开展“暖邻回家——流浪乞讨人员心理疏导项目”,将该项目贯穿寻亲工作中,为走失人员提供心理疏导,从爱心出发,以共情赢得信任,从而打开走失人员心理防御壁垒,获得有效信息。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