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沈阳地名记忆获奖作品:浑河古道新开河
时间:2017-09-04 来源: 文字大小:    

沈阳地名记忆获奖作品:浑河古道新开河

作者:admin   2017 09 04

    去年秋天,陪客人游览沈阳古迹,令我对浑河之流经有所发现。

    浑河史称 “小辽水”,以与大辽水(辽河)相区分。这条河与沈阳城大有渊源。城池始建于公元前300年秦开筑边哨侯城之时;辽太祖在侯城故地重修方形土城,名为“沈州”,古老的“小辽水”被“沈水”取代;元统一后在沈水之阳重建沈州城,并擢升其为“沈阳路”。明末,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辟为后金之都;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 ,继续修建皇宫都城。两代帝王眷恋宝地,死后均葬于此,一为福陵,一为昭陵。

   上午陪同客人去昭陵。这座完成于1651年占地48万平方米,存古建筑38处,古松群二千余棵的帝陵,让客人赞叹不已,却令我顿生迷惑?在昭陵,我没有看到河流列于陵前,只见到陵园内神桥下一条细细的名为玉带的小河。帝王的陵墓一般都会选择依山面水的地理形势。如,福陵便是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新宾县永陵也是背靠启运山,前临苏子河。有先例在,风水先生对昭陵面水的问题会不考虑?虽然注意到了对地势的选择,为相对高一些的坡岗,那么,对陵前无水之地会选中呢?

   午餐在紧邻北陵西侧的友谊宾馆,下午去游览与之一道之隔的新乐遗址。遗址距今68007200年,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发掘出房址30余座及各类遗物3000多件。

    在展室,我意外地看到一张“浑河古道图”,一条位于沈阳城北、西向倒的丫字形河道,新乐遗址恰巧在紧靠河畔北面的高台上。解说员说,这便是浑河,后来改道了。问何时改道的却说不清楚,但她说新乐遗址正门外不远处现在还有一条小河叫新开河。古人逐水而居,新乐遗址选在靠近浑河的高坡上是明智的,而遗址出土的网坠也正是先人渔猎的重要工具之一。

    这让我豁然开朗起来,与新乐遗址邻近的昭陵之前也一定会有河流。

送走了客人,我开始搜寻资料。据《新乐遗址概述》记述,专家对新乐遗址前的沙河子沙土矿进行科学鉴定后的结论是,“它是一条古河道,水域宽阔,流量很大。”7000多年前的浑河主河道流经沈阳城北确定无疑,而且流淌数千年。据《东北古迹遗闻续篇》所记,“考金辽时,浑河之水曾由寺前东流,故此寺名为观泉寺云。”沈阳现今仍有一条紧连昭陵之东的观泉路,可知当时于观泉寺中所观之泉即为浑河古道之水,说明此时的浑河尚未改道。但从始修于明正统八年(1444年)的《辽东志》可见,至明代小沈水已是“东自浑河分流”,且其书所绘之浑河主河道与今浑河走向大致相同。浑河改道的时间应在此书修撰之前。而皇太极死于1644年,与之只有200年的时差。到清人修建昭陵时,浑河古道在改道之初仍奔流不息是可信的,只不过已由主河道沦为了一条支流。清初誉为“昭陵十景”之中便有一景为“浑河潮流”,指陵前浑河泛涨之美景,不过,有一次大水恣肆却影响了官员祭陵。

 但为什么浑河古道被称作新开河呢?

    原来新开河是清末民初挖掘的一条人工运河之名。《奉天水利局时务细则》记,宣统三年(1911)春,奉天当局为了扩大奉天西部、北部水稻种植面积,决定在蒲河与浑河之间开挖一条全长27公里的人工河道,起自县治东南15里浑河右岸东陵上木厂村南,经北陵、塔湾一线向西至刘家窝棚注入蒲河。

此条运河并不是新开的,而是沿着浑河古道挖掘的。《沈阳县志》载,新开河曾名水利河,是沿古河道重新挑挖的人工河。《北陵志略》记载:“陵前之河,原为浑河河身……上世纪初水利局为种稻田使用水利,又重新掘开此河,名为新开河。” 新开河在北陵正门数百米外的省政府大门前的北陵大街下穿过,北拐至昭陵西侧,顺路为玉带河输送水源,并在神道桥两侧泊水为湖,不竭的河水还滋养着陵后数千棵数百年陵松之青翠。

这不禁令人称奇,时隔六七千年的两次生死居址的选择在地理上竟会如此集中!原来沈阳城北有一条长形高坡地脉,由西向东排列,依次是塔湾、新乐遗址、昭陵、上岗子,直至天柱山。浑河古道丫字形北道,便是在高坡地之下东西延伸开来的,正是今新开河流经之道;而丫字形南道,则是现南运河之走向,也是循浑河古道的河道疏通而成的。

    那么,现在剩下的唯有赞叹了! 对于沈水之阳这块风水宝地,新乐人有眼光,满清人有智慧,沈阳人有福气!

一切,都是因有了这条古称小辽水,后称沈水,现称浑河的河。造就了“万祀龙兴”之地的浑河,功莫大焉!

作者:王秀杰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