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阅读者——记上海市地名普查员张渊源
作者:admin 2018 年 01 月 08 日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质,值得人们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张渊源,一位三十而立的年轻人,一位静心的城市阅读者,用脚步去探寻城市发展的轨迹,用心去发现城市发展的印痕。他在上海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潜心研究地名文化,寻觅城市变迁的记忆,传承城市发展的文脉。
历史地名犹如城市成长的年轮,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记忆。上海地名何其多,数以万计,要全数摸清他们的来龙去脉并非易事。然而张渊源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研精神,砥砺前行。在学生时代,张渊源就对地名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路过提篮桥,此地的地标是著名的监狱,但为何却称为“提篮桥”?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张渊源了解到提篮桥缘于其北部的下海庙,因旧时有桥,香客为进香朝拜提篮而过,继而得名提篮桥。久而久之通过平时不断的积累,张渊源记忆中的地名路名越来越多,地名研究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2006年,成长于老城厢,熟悉老城厢的张渊源萌发了行走上海,寻踪城市变迁印记的念头。每当双休日,张渊源打开地图、拿起相机,黄浦、南市、卢湾、虹口等600多条马路上留下他探寻城市变迁印痕的足迹,拍摄积累了40000多张街巷、历史建筑的照片。十余年来上海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一些老城厢的街巷、老建筑都逐渐的消失了,张渊源的这些照片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张渊源从地方志等书籍方面获得分布全市的文物古迹保护点、历史地名信息等,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实地走访,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实地的情况,并经过整理后形成了个人的“上海地名多媒体数据库”。
2015年起张渊源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工作,并成为该项目的主要技术骨干。在地名普查工作推进中,张渊源积极发挥特长,助力该项目有序推进。在张渊源和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提前一个月率先赴京汇交数据,居于全国各省市前列。今年6月国家地名普查监理组来沪进行监理与质量评定工作,对上海的普查质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很多方面已超出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要求,上海地名普查各方面工作已达到全国领先。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栏目分别在2014年和2017年对张渊源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地方志、参加地名普查工作以及静心阅读传播上海城市地名文化等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至微至显,善做善成,这就是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张渊源,一位留住城市记忆的践行者。始于意识,作于点滴,成于价值。用毕生之精力,专注一事,求索其间,此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大乐趣、大智慧、大成就!
(转载 中国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