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寻找沈阳消失的老地名
时间:2018-02-04 来源: 文字大小:    

    本报请民俗专家齐守成“还原”这些老地名的原貌

    “很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去太原街的‘圈楼’买副食品,逛饿了还能在附近吃吊炉饼喝鸡蛋羹;少年时,学校组织去大馆参加活动;青年时代,常常去沈阳最早的水上、冰上娱乐场所夏宫去游泳和滑冰……纵然离开了沈阳许多年,但这些记忆却总是挥之不去。”今年“五一”期间,从国外回沈探亲的沈晴女士在沈城的大街小巷寻找当年的记忆。可是她发现,随着时间的更迭,沈阳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那些虽然还被沈阳人口口相传、念念不忘的老地名,却早已渐渐消逝,如今已不复存在。提到某些地名,有些老沈阳人会感慨一句:“它承载着我曾经美好的回忆。”

    消失的老地名的命名多依附于建筑,但有些建筑因为城市的发展需求而改变了名字,有些因为建筑年代久远失修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报记者针对沈城一些老地名的实地探寻后,采访了著名民俗专家齐守成,从他的口中还原许多老地名的历史风貌。

    天齐庙:

    天齐庙会曾是沈阳最热闹的庙会

    地址:大东区津桥路86

    现为:一家私立幼儿园

    “天齐庙会曾经是沈阳最热闹的庙会,当年任何集市的规模都无法媲美它。”齐守成说。清代的盛京,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至四月初一,从沈阳的小东城门到胡同人山人海,生意往来络绎不绝。香火缭绕、商品琳琅、人声鼎沸、歌舞升平,用齐守成的话说,天齐庙会就是旧时沈阳的“狂欢节”。  

    天齐庙原本叫做东岳庙,俗称天齐庙,取“与天同齐”之意。史料记载,东岳庙原址位于大东边门里,由西汉武帝时始建,后于康熙年间重建于大东区津桥路86号,曾在民国年间重修,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内塑有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和天齐娘娘以及倒座的观世音菩萨,仅佛殿就有45间,寺院十分壮观。

    天齐庙会之时正值春日,鲜花含苞吐蕊、春风徐徐暖人,盛京城里喜欢热闹的人纷纷云集于此,或求神拜佛或赶集买卖。吆喝声、叫卖声、祈福声、钟鼓声交织到一起却并不显繁杂,相反在那个时代恰是人们心中悦耳之音。  

    据齐守成介绍,虽然庙会持续近一周时间,但三月二十八才是正日,这一日就是庙会最有人气的一天。不仅奉天老百姓,连周围的人都要到庙会上沾染下喜庆的气氛。虔诚的信徒更是几步一叩首,一直磕头到庙门前。  

    据齐守成介绍,在天齐庙还流传着一个英雄的故事,那是在1932年的天齐庙会上,时值五一劳动节。时任奉天兵工厂地下党支部书记的梁永盛号召多名党员到天齐庙会上撒抗日传单,不幸被日本人发现并被捕入狱,在狱中遭受酷刑之后梁永盛依然牙关紧咬,后被日本人残忍杀害,年仅31岁。   

    天齐庙于1952年开始拆除,部分石碑被送往沈阳碑林,天齐庙旧址先后改为小学和一家私立幼儿园,现在的幼儿园内还存在着原天齐庙偏殿的一部分,已经修如一新。庙会的盛况已经不再,留下的只有“天齐巷”这一条小路还在诉说着曾经喧闹升平的故事。  

    “圈楼”:老沈阳人儿时的记忆   

    地址:和平区太原北街

    现为:中兴商业大厦   

    提到“圈楼”,许多沈阳人都记忆犹新。橙色的桔子、绿色的葡萄干儿、白色的冰糖都成了他们儿时的最美回忆。嘴馋的时候,到圈楼里溜达一圈,出来的时候基本上就饱了。

    “圈楼”就在现在的太原街上,由日商于1935年修建,原叫“春日町菜市场”,解放以后改为“和平区副食商场”。整个楼呈圆圈形状,里面的柜台都是随着楼的形状作为走向成了一个圈,所以老沈阳人都称之为“圈楼”。

    “那时候进了‘圈楼’就不知道哪里才是个头,绕着一圈圈的走,看着琳琅满目的吃的用的东西,真是饱了眼瘾。”沈阳市民,49岁的胡先生说。那时候他只有十几岁,对‘圈楼’最大的印象就是东西全、人多。“过年的时候,家里一去就去好几个人,每个人提着一篮子东西回家,别提多高兴了。”还有许多已经步入中年的沈阳人,对“圈楼”也是记忆犹新,因为那里承载着他们儿时最好的回忆。  

    由于“圈楼”的地理位置好,进货渠道多,卖的商品也有许多都是当时沈阳最新鲜最好的,不仅有省内各地的特产,还有外省运过来的好东西,当时的沈阳人逢年过节送礼,都要先去“圈楼”逛一圈。如果那时谁家有什么东西说是在“圈楼”里买的,那绝对会让人高看一眼。  

    “圈楼”的东边是老联营,后来两个楼都被拆除,建起了现在的中兴大厦。虽然也是购买各种商品的常去之地,但在许多老沈阳人的心中,“圈楼”还是他们难忘的记忆。  

    钟鼓楼:昔日钟鼓齐鸣   

    地址:朝阳街、正阳街与中街交口

    现为:中街商圈   

    “钟打谯楼第几更,八关接续听锣鸣,狺狺中有谁家犬,吠入深霄不断声。”这是清末诗人缪润绂描写沈阳钟鼓楼报更的诗句。在静谧的夏夜或冷寂的寒冬,报更之声周期性地响起,一次次打击乐的合奏远播数里,仿佛美妙的天籁之音……可惜这样的声音如今只能从记录极为简单的文献上去品味了,亲耳聆听过钟鼓声的人几乎已经寻找不到了。  

    1637年,两座犹如孪生姐妹的高大建筑耸立起来,东为钟楼(位于今朝阳街与中街交口),西为鼓楼(位于今正阳街与中街交口),两楼相距580余米,两座楼均为正方形底座,坐北朝南,设有四个孔门,孔门担负沟通四面街路的任务,行人车马可从楼下穿过。钟鼓二楼并不奢华,但与盛京城垣及宫廷建筑搭配得浑然一体。  

    钟鼓楼昔日的位置今天依旧是沈阳城内最热闹的所在,可是连现在钟楼和鼓楼的名字都开始消失了,就在几年前,中街还有用“钟楼”命名的公交车站,可如今“钟鼓楼”已经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记忆中。  

    记者从齐守成珍藏的珍贵历史照片上发现,几乎看不出两楼的区别,唯一的差别就在于钟楼内悬挂的是钟,鼓楼内高架的是鼓。据齐守成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四平街两侧的钟鼓楼与市街的发展已不相适应,出于交通的考虑,钟鼓楼的原址成为了十字路口。”   

    记者了解到,钟楼拆除时,里面的大钟被移到了博物馆内。今天,它的家在沈阳故宫,您游览沈阳故宫时,不妨去看看它。  

    魁星楼:周总理曾偕夫人故地重游  

    地址:大东区菜市街魁星胡同14

    现为:居民住宅   

    “魁星阁高峙城东,夕照晚霞一望千里。”这是《沈阳县志》中记载的沈阳历史上著名八景之一“星阁睛霞”的真实写照。  

    原“魁星楼”位于大东区菜市街魁星胡同14号,始建于1628年,曾于1838年、1861年、1882年三次重修,解放后于1962年被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进行一次维修,19668月被拆除。  

    根据史料记载,“魁星楼”寺院坐落在万泉河北岸,地势较高,占地1600多平方米,其规模虽不算大,却颇有名气,“星阁睛霞”不但是沈阳著名八景之一,且东北仅此一个。   有关部门根据调查和走访,已经确认原“魁星楼”旧址的具体位置,但原址已建成一栋8层居民住宅,有住户48户和4间门市房。  

    据齐守成介绍,民国时,少帅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到过魁星楼,于凤至还特意为魁星楼送了一块匾额。另外,周恩来总理年幼时曾在奉天的东关模范学堂就读过,因为魁星楼与该校毗邻,所以在放学时或者闲暇时常与学友至魁星楼前玩耍。“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偕夫人邓颖超来沈阳视察时,在繁忙的工余时间还特意与夫人到小河沿魁星楼旧址处故地重游。”   

    罗士圈:曾是盛京八景之一   

    地址:浑河北岸

    现为:生态公园   

    提起罗士圈公园,您会如何读“圈”的发音呢?如果有人把“圈”字读成了“juan”,您可不要嘲笑他,因为他可是个“老沈阳人”。  

    罗士圈地区位于浑河北岸,属于河滩地,占地16万平方米,已有近200年历史,最早只有8户人家,原盛京八景之一的“浑河晚渡”就坐落在这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10多万平方米的河滩地上,从“老八户”发展到有近2000户居民,近5000人在此居住,而这些居民80%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下岗人员、低保户、残疾人、农民工、拾荒者……至此,罗士圈地区俨然成为沈阳城区内最大的棚户区。  

    今年63岁的市民王先生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发了一场大洪水,罗士圈的东街被淹,一些住户家里,洪水齐腰深。”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罗士圈棚户区也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如今的罗士圈地区已经被建成为生态公园。  

    夏宫:曾经亚洲最大全封闭室内空调嬉水乐园   

    地址:沈阳市青年大街215

    现为:夏宫城市广场(在建)   

    多年前在沈阳,只要您提到去哪儿游泳时,不少市民第一想到的就是夏宫。  

    作为沈阳人的骄傲,沈阳夏宫于1994年建成,其建筑顶部由两个直径为90米和75米的巨型球缺拱壳相对接而成,是当时亚洲最大跨度拱体建筑,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全封闭室内空调嬉水乐园。  

    沈阳夏宫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们称为“沈阳最好玩的地方”。今年50岁的刘先生介绍,“当年我外地好朋友们来沈阳,我都会招待大家去一次夏宫,朋友们一起嬉戏玩水,拍了不少照片,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可是,随着沈阳其他嬉水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出现,沈阳夏宫自2000年起一直入不敷出,每年以20%的速度亏损。   昔日的辉煌慢慢褪去,20041018日,沈阳夏宫以“设备故障原因无法正常营业”为由宣布停业。随着后期沈阳夏宫再次营业以及歇业等信息,沈阳市民对夏宫的热情也逐渐减弱。于是在200811月,沈阳市宣布对夏宫实施拆除。   如今在说到沈阳夏宫,沈阳人几乎都能回想起它昔日的辉煌,记者了解到沈阳夏宫经营10年来,曾创下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1997年税后利润达4065万元的纪录。   

    谈起沈阳夏宫爆破当天,不少市民依旧记忆犹新,曾经见证爆破瞬间的市民胡先生回忆,“当时爆破时间是早上645分,随后夏宫传来一阵爆炸声,楼体开始坍塌。几分钟之后,烟雾逐渐散尽,此时夏宫只剩一堆钢架。”   

    昨日,记者再次旧地重访,发现该地块已经在建新的写字楼,在老夏宫附近,记者随机采访市民,不少市民都回忆说:“沈阳夏宫曾是我们心中最好玩的地方,我们都曾带着家人到夏宫玩,夏天人多的时候池子里就跟下饺子似的。如今好久都没跟家人一起去过类似的嬉水乐园了,有些遗憾吧。”  

    原辽宁体育馆(大馆):曾经的“星光闪耀”之地  

    地址:和平区青年大街284   

    现为:万象城   

    现在提到“大馆”,还有不少年轻人会犯迷糊,认为“不就是工业展览馆吗”?其实不然,“大馆”指的是曾与展览馆相邻而建的原辽宁省体育馆,后更名为老龙口体育馆。不仅是老沈阳人,有许多30岁出头的沈阳人也对它记忆犹新,因为那时候的“大馆”曾经星光熠熠,也承载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星梦。   

    在这座曾经设备先进、能容纳万人的体育馆里,齐秦、郑钧、周华健、沙宝亮、陈奕迅、爱戴……这些至今还活跃在娱乐圈的人气明星都曾经亮相并为大家奉上过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  

    沈阳市民胡先生今年35岁,他曾经在“大馆”里听过崔健的演唱会。提到2004年的那场摇滚盛宴,他依然记忆犹新:“一场演唱会下来,所有的观众都跟着嘶吼,直到演出结束,我都在亢奋的状态中度过。”胡先生说,有个哥们从西藏坐了7天的车赶到沈阳,在“大馆”里,他们一起圆了个摇滚梦,也对大馆这个地方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不仅是演唱会,“大馆”作为省级体育馆,也留下了辽籍运动健儿们拼搏的身影和汗水。数百项大型国际、国内赛事也曾在此举办。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建筑要求的不断更新,有着30岁高龄的老体育馆已经在使用上出现了诸多不便。2007412日清晨630分,辽宁省体育馆成功爆破拆除,沈阳市的又一个“地标”倒下,一代人的记忆也随着它的倒地而成了永远的回忆。   

    现在的奥体中心综合体育馆已经代替“大馆”,成为了辽沈人民心目中一座新的地标。“大馆”的原址成为了一座集商场、酒店、写字楼等多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商业中心。  

    北京街:为了城市管理而更名   

    地址:市府大路——北站公铁桥之间

    现为:青年北大街   

    说“北京街”是消失的“老地名”其实有些委屈,因为它并不古老。史料记载,北京街始建于1986年,南起市府大路,与青年大街相连,北止北站公铁桥,全长1400米,是沈阳的交通要道。  

    其实北京街不是没有了,而是被新的名字“青年北大街”所取代。因北京街本身偏短,有些本地人在找路的时候都会晕,部分人大代表提出了金廊沿线统一路名的提案。2012年底,沈阳市民政局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论证后,得到了大多数的赞同意见,沈阳市将原北京街改为青年北大街,将浑河大街更名为青年南大街,青年大街总长达到了12164米。   目前,青年北大街上残存的唯一关于北京街的记忆就是公交车的“北京街站”了。但由于“青年北大街”还不到两周岁,沈阳人常常提起的依然是“北京街”这个地名。工作在青年北大街一间写字楼里的罗先生表示,其实还是“北京街”叫着顺口,“不过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天在人们口中‘北京街’也会渐渐消失,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记忆吧。”   

    不过对于北京街的更名,许多市民表示赞同。市民刘女士说,更名之后这一条线上的蓝牌号就变得统一起来,方便城市管理,“其实叫啥不是最重要的,这么一改名,我倒觉得统一了许多,那么长一条街都叫青年大街,显着也‘阔气’是不?”在统一更名论证期间,齐守成也给出了很重要的意见,他很支持北京街的更名。他表示,青年大街名称的统一并不是简单地用新地名代替老地名,而是城市管理上的统一。但对于市民来说,需要很长时间来熟悉和习惯。

    转自时代商报    记者张鑫楠   鞠函霏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