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奉天-沈阳,名称的变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盛京皇城”内,在被日寇非法侵占并用“脱亚入欧”的狂想打造了满铁附属地之后,奉天商埠地这块中国的土地就被用于向外国人提供居住、经商的方便,允许其租赁或自建房屋。作为新建的特殊商业区域,奉天商埠地曾被张作霖寄予厚望,并试图以此来阻挡满铁附属地的扩张。那么,这里当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沈阳市现在有那么多的经街纬路?
近日,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组织了一次“行走沈阳”的文物保护之旅,以“还原”为前提,以盛京皇城、奉天满铁附属地及奉天商埠地内主要街道为叙述脉络,围绕历史上曾星罗棋布于商埠地各处的重要历史建筑及发生在这些建筑中的历史及传说进行重点叙述,对每个地点的变化进行今昔对比,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博览盛京胜景,品鉴古城往事,穿越时空去倾听昔日沈阳的心跳。
地图
方圆500米藏着数座老建筑
近日,沈阳媒体报道了位于北三经街上的汤玉麟公馆西侧入口处的门斗,原来的“玻璃罩”变成了“水泥罩”。
“像汤玉麟公馆这种市级保护文物外立面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汝军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汤公馆现存沈阳仅有的爱奥尼柱式风格建筑构件,水泥罩覆盖后根本看不到了,与原建筑文化格格不入。”
无独有偶,打响抗战第一枪、曾经担任过辽宁省政府主席的东北军将领王铁汉的公馆,虽然经过整体翻修,但已经破坏了建筑的风格和外观,被专家称为“保护性破坏”的典型案例。日前,已有文物保护监督员将情况反映到沈阳市文物局,继而转交文化执法部门调查。
兴起、繁盛于上个世纪初期的沈阳商埠地民国老建筑群,文物保护工作令人遗憾:十一纬路和三经街路口,建于1917年的汇丰银行旧址,在交通银行搬离后整栋建筑被闲置;北三经街66-1号,沈阳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建筑师穆继多公馆,外观残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沈阳,南起十一纬路,北到八纬路,东起北三经街,西到北四经街,方圆不过500米的弹丸之地,隐藏着数座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其中除了已经沦陷在私搭乱建小平房中的两座待考证建筑外,其他六座老建筑,都与沈阳乃至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相关。
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于近日自制了一份“行走沈阳老公馆”地图,对沈阳市和平区经街纬路上的老公馆逐一进行地理标注。“大约110年前,盛京古城在列强的威逼下对外开放,成为东北继营口后第二个开埠的城市。当局划定区域,供外国人居住、经商。沈阳和平区的经街纬路商埠地有着鲜明的特点。”地图制作者、也是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核心成员陈赫告诉记者,地图是历时一个多月制作完成的,共标注了19处老公馆位置。然而,由于大部分公馆被有关单位使用着,人们只能在建筑外远远观望。
记忆
那些令人心动的“经街纬路”
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拍摄、收集城市老照片,探究照片背后的故事,辽宁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有1十余处是由该团队推荐的。精心设计出来一条行走沈阳城市的微旅行路线,志愿者们将其称之为经街纬路商埠地民国老建筑群。
据陈赫介绍,1906年,根据与美国和日本签订的通商条约,从今青年大街到和平大街之间划出大块土地,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称作商埠地。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沈阳南市、北市的设立,在今市府大路与十一纬路之间的地带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这一地区的街路均以经纬命名,俗称为“经街纬路”。到目前为止,这片地区有20多座建筑被列入市级保护文物或不可移动文物,还有大量的民国时期老建筑未确定身份。
眼下,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正计划把考证的技术、过程、工具等形成方法论,以指导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微博、微信、博客中,利用老照片和地图,志愿者团队制作了最靠谱、最严肃的沈阳城“穿越指南”——为公众展开一幅沈阳城市历史变迁的动态图景。
在网络平台上,“沈阳记忆”是历史爱好者们熟知的栏目。每天,这个栏目都会介绍并转发承载沈阳历史、文化、建筑和人文信息的老照片,并介绍背后的故事。这是“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在默默耕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陈赫,很早就开始拍摄老文物、收集和翻拍老照片了。据陈赫介绍,七八年前,团队的伙伴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遇,几年前开始使用“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这一称谓,目前核心成员由媒体工作者、职业经理人、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及退休人员组成。利用业余时间,大家通过收集老照片挖掘鲜为人知的沈阳历史故事,在城市历史研究、记忆宣传等方面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公益讲座等形式,唤醒这座城市的记忆。
陈赫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收集的部分照片,一些已经消逝建筑的照片格外珍贵。尽管他年轻、腿勤,仍然发出感慨:“有的历史遗迹,我前脚刚拍完,后脚盛京-奉天-沈阳,名称的变换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盛京皇城”内,在被日寇非法侵占并用“脱亚入欧”的狂想打造了满铁附属地之后,奉天商埠地这块中国的土地就被用于向外国人提供居住、经商的方便,允许其租赁或自建房屋。作为新建的特殊商业区域,奉天商埠地曾被张作霖寄予厚望,并试图以此来阻挡满铁附属地的扩张。那么,这里当年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沈阳市现在有那么多的经街纬路?
近日,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组织了一次“行走沈阳”的文物保护之旅,以“还原”为前提,以盛京皇城、奉天满铁附属地及奉天商埠地内主要街道为叙述脉络,围绕历史上曾星罗棋布于商埠地各处的重要历史建筑及发生在这些建筑中的历史及传说进行重点叙述,对每个地点的变化进行今昔对比,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博览盛京胜景,品鉴古城往事,穿越时空去倾听昔日沈阳的心跳。
地图
方圆500米藏着数座老建筑
近日,沈阳媒体报道了位于北三经街上的汤玉麟公馆西侧入口处的门斗,原来的“玻璃罩”变成了“水泥罩”。
“像汤玉麟公馆这种市级保护文物外立面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汝军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汤公馆现存沈阳仅有的爱奥尼柱式风格建筑构件,水泥罩覆盖后根本看不到了,与原建筑文化格格不入。”
无独有偶,打响抗战第一枪、曾经担任过辽宁省政府主席的东北军将领王铁汉的公馆,虽然经过整体翻修,但已经破坏了建筑的风格和外观,被专家称为“保护性破坏”的典型案例。日前,已有文物保护监督员将情况反映到沈阳市文物局,继而转交文化执法部门调查。
兴起、繁盛于上个世纪初期的沈阳商埠地民国老建筑群,文物保护工作令人遗憾:十一纬路和三经街路口,建于1917年的汇丰银行旧址,在交通银行搬离后整栋建筑被闲置;北三经街66-1号,沈阳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建筑师穆继多公馆,外观残破……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沈阳,南起十一纬路,北到八纬路,东起北三经街,西到北四经街,方圆不过500米的弹丸之地,隐藏着数座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其中除了已经沦陷在私搭乱建小平房中的两座待考证建筑外,其他六座老建筑,都与沈阳乃至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相关。
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于近日自制了一份“行走沈阳老公馆”地图,对沈阳市和平区经街纬路上的老公馆逐一进行地理标注。“大约110年前,盛京古城在列强的威逼下对外开放,成为东北继营口后第二个开埠的城市。当局划定区域,供外国人居住、经商。沈阳和平区的经街纬路商埠地有着鲜明的特点。”地图制作者、也是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核心成员陈赫告诉记者,地图是历时一个多月制作完成的,共标注了19处老公馆位置。然而,由于大部分公馆被有关单位使用着,人们只能在建筑外远远观望。
记忆
那些令人心动的“经街纬路”
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拍摄、收集城市老照片,探究照片背后的故事,辽宁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有1十余处是由该团队推荐的。精心设计出来一条行走沈阳城市的微旅行路线,志愿者们将其称之为经街纬路商埠地民国老建筑群。
据陈赫介绍,1906年,根据与美国和日本签订的通商条约,从今青年大街到和平大街之间划出大块土地,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称作商埠地。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沈阳南市、北市的设立,在今市府大路与十一纬路之间的地带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这一地区的街路均以经纬命名,俗称为“经街纬路”。到目前为止,这片地区有20多座建筑被列入市级保护文物或不可移动文物,还有大量的民国时期老建筑未确定身份。
眼下,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正计划把考证的技术、过程、工具等形成方法论,以指导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微博、微信、博客中,利用老照片和地图,志愿者团队制作了最靠谱、最严肃的沈阳城“穿越指南”——为公众展开一幅沈阳城市历史变迁的动态图景。
在网络平台上,“沈阳记忆”是历史爱好者们熟知的栏目。每天,这个栏目都会介绍并转发承载沈阳历史、文化、建筑和人文信息的老照片,并介绍背后的故事。这是“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在默默耕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
陈赫,很早就开始拍摄老文物、收集和翻拍老照片了。据陈赫介绍,七八年前,团队的伙伴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遇,几年前开始使用“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这一称谓,目前核心成员由媒体工作者、职业经理人、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及退休人员组成。利用业余时间,大家通过收集老照片挖掘鲜为人知的沈阳历史故事,在城市历史研究、记忆宣传等方面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公益讲座等形式,唤醒这座城市的记忆。
陈赫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收集的部分照片,一些已经消逝建筑的照片格外珍贵。尽管他年轻、腿勤,仍然发出感慨:“有的历史遗迹,我前脚刚拍完,后脚就被推土机铲没了,真可惜。”
教训
大量文物遗产损毁不可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若尚不构成犯罪,均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而在文物局一位文物监督员看来,在城市开发的巨大利润空间面前,上述法律中的处罚规定,显得威慑力不够。“文物法中提出的最高罚款为50万元,但相比地块数以十亿计的土地拍卖款,这50万元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城市激进式的“旧貌换新颜”后,人们有时会忽然感觉如同置身异乡。“这不是令人动容的乡愁,而是令人失望的悲怆。”一位沈阳网友在帖子中这样写道。
一些人看不起自己的文化,以沾“洋气”为荣,由此形成的恶果是:人们逐渐消减自己城市的文化符号,逐渐闻不到熟悉的味道、见不到熟悉的邻居、听不到家乡的语言。在全国多个城市里,随着汹涌而来的开发潮和建设潮,文物保护都已经到了危急的关头。尽管文物保护法已颁布30多年,相关法规及政策也已相对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难以发挥应有的约束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实用主义倾向严重,追求短期利益,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相关资金投入过少。尽管文保单位与热心市民奔走呼吁,但一些文保工作流于形式,造成大量文物遗产被破坏。
与实用主义倾向、追求短期利益相关的另一面是对文物遗产的过度市场开发。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打着保护文物的旗号,对文物遗产进行了毁灭性开发。“肆意改造文物,超负荷接待游客,忽视旅游对文物的污染破坏,造成大量文物遗产不可逆损毁,这些教训也令人极为痛心。”陈赫说。
文保
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共同责任
据辽宁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全省共有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而与被拆除的老建筑命运相仿,一些被确定重点保护的老公馆同样陷入挣扎,命运充满变数。“一些被列为‘闲置’的地方,我走近时明明看到了人与建筑依然存在、一缕缕炊烟和孩子们的欢笑声、房主人手中的产权本和上千年的文化沉淀,而这一切都被视为不存在或不重要,一切都随时可能被一笔抹去。”陈赫说,老建筑是城市的记忆,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记忆都消失了,人们对这个城市也就不再熟悉了。“仅仅依靠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无法完成保护文物任务的,文保工作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努力。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把文物保护看作一个系统的整体进行协调,才能达到文物保护目的。”文物局一位监督员对本报记者说,文物保护还是应以政府为主导,“那些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当政府对保护文物职责重视不够,并以实用主义的眼光看待时,就会导致文物保护形式化或经济利益至上,损害文物的消极后果。”
将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旅游开发,是当前文物保护单位解决资金紧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市场开发的消极效应显而易见。文物保护工作者认为,政府应该设立长远的市场开发规划,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应该积极协调市场开发部门与文物保护单位关系,建立保护、开发和监督相促进的和谐统一。此外,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聘用专家相结合,以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方式吸引专业人才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并积极对原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养,使其尽快达到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
陈赫说,提高市民的保护文物意识,引导市民监督,也很重要。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积极引导,尽快提高社会保护文物的意识。这样,公众能更好地监督有关部门,使文物保护工作成为政府、市场和公众共同的责任。(感谢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沈阳市文化局赵晶女士协助采访)
本报记者 常少平
(转载时代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