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屯区位于浑河南岸,距沈阳市中心10千米,辖解放、民主、临湖、中兴、湖西、陈相、十里河、红绫、林盛、姚千、沙河、八一、永乐、王纲、佟沟、大沟、白清等17个街道办事处。
苏家屯区位于沈阳城南。与抚顺.本溪和辽阳三市毗邻,地理位置为:北纬41°27′38″~41°43′11″,东经123°05′51″~123°47′05″。苏家屯区地处辽东丘陵、辽河、浑河过渡带上,东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西部为平原,苏家屯区域内海高度在200米以上的山岭有10座,百米左右的低山丘陵面积14000公顷。苏家屯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冷同期、光照充足、降雨集中。流经苏家屯区的河流主要有三条,分别为浑河、北沙河、十里河,属浑河、太子河两大水系。
苏家屯区清代以前为一片杂草从生的涝洼塘,无人居住。清康熙年间渐次有直、鲁、豫移民,移后于今火车站以东0.5千米处定居,因杂草中常有水鸭子出没,当时人称之为“水鸭屯”,后人改为“孙鸭屯”(谐音)。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者强夺了“东清铁路”,并在孙鸭屯附近改建火车站,称火车站为苏家屯火车站,“孙鸭屯”随之改为苏家屯堡。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 “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沈阳后,日伪当局将沈阳县划分九个区,苏家屯境内为第二、三、四区所轄;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于12月在苏家屯城镇建置苏家屯分区民主政府;1946年2月改为苏家屯区民主政府;1946年6月,国民党沈阳市政府改苏家屯区为沈阳具第二区署; 1948年11月2日沈阳全境解放后,于10月22日在苏家屯地区分别建置陈相屯、苏家屯、官立堡3个区,均隶属沈阳特别市;1951年12月1日,苏家屯区改称为苏家屯中心区,隶属沈阳市郊办事处;1952年8月1日,撤销中心区建置,原域分设王纲堡、十里河、官立堡、姚千户、陈相屯、白塔铺区和苏家屯镇,均隶属沈阳市;1953年2月17日苏家屯镇改为苏家屯区,隶属沈阳市;1954年3月16日经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南郊区,辖王纲堡、十里河、官立堡、姚千户屯、陈相屯、白塔铺6个分区;1955年4月19日撤消苏家屯区建制,将原苏家屯区并入南郊区;1956年7月25日,撤消南郊区建制,同时恢复苏家屯区,隶属沈阳市。
苏家屯全区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330.0亿元,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437.0亿元,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亿元,下降2.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5.9亿元,增长3.3%;服务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額138.6亿元,增长13.2%;出口总额1.94亿美元,增长13.2%;外资调入3000万美元;引进内资7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40元,增长10.2%;农民人均收入14644元,增长10.9%;增加土地出让收入6.2亿元,节约配套资金投入7.9亿元;协调红塔烟厂调优产品结构,新增全口径税收1.4亿元;推进19户企业实现属地纳税,20个总部经济税源项目落户;建设国家级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2个,面积0.84万公顷;落实省级、市级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各2个。
苏家屯区素有沈阳“南大门”之称,背依历史名城沈阳,面向辽宁中部八个城市,以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和深邃的文化底蕴而享誉辽沈大地, 2000年成为首批辽宁省旅游强区,这里的白清寨风景区、马耳山生态旅游区各具特色,景致如诗如画。白清寨风景区地处沈阳市东南部的苏家屯区白清街道境内,是沈阳市最大的旅游景区之一,南与本溪市张其寨接壤,东与抚顺市海浪寨毗邻,素有三市三寨之称,是久负盛名的旅游休闲之圣地。马耳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姚千街道南部,因山有两峰,并排矗立,酷似马的两个耳朵,故此得名。马耳山为千山余脉,是沈阳南部最高峰,山上有自然形成的石人石马、朝阳洞、背阴洞和石棚、石棺及老虎 洞等,还有历史形成的烽火台遗址。
作为沈阳对外开放前锋和战略门户的苏家屯区,是沈阳市委市政府实施大浑南战略的产业承载区,是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区.是沈阳经济区的战略枢纽,是全省唯一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后续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