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年古县——永嘉
作者:admin 2017 年 03 月 27 日
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为温州市辖县。总面积2674.1平方千米,总人口88.63万。东汉永和三年(138年)置永宁县,东晋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曾治永宁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始置县至今长达1800多年,“永嘉”之名长达1600余年。2006年8月被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历史沿革 永嘉县历史悠久。1953年,罗浮、上塘、永临等地陆续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证明县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 唐、虞、周三代属扬州之域。少康封庶子无馀于会稽以奉禹祀。周敬王时,无馀二十余世至勾践称王。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三十六郡,最后使尉屠睢平百越,废为君长,以期地置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属闽中郡。 汉初,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佐汉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今永嘉县境内),俗称东瓯王。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王发兵攻东瓯,东瓯被围,派人向西汉中央求援,汉武帝遣庄助持节发会稽兵,取海道救援东瓯,但是援兵未至,闽越已引兵而去。东瓯解围后,请求迁居内地,武帝允其请,东瓯王驺望率族属吏卒4万余人内迁至江淮间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部地区),东瓯国除。其地为闽越控制。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被杀,闽越分越繇和东越两部,东瓯故地属东越。元封元年(前110年),汉王朝以越人经常互相攻击,再诏东越闽越两地吏民迁江淮间,东越地遂虚。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以东瓯地设回浦县,县治设回浦(今台州市椒江区章安镇)。辖地兼有今温州市、丽水市、台州市三个市的区域总面积,属扬州会稽郡。东汉初,回浦县并入鄞县。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以回浦县地设章安县,治所不变。顺帝永和三年(138)(一作顺帝永建四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设在贤宰乡(今瓯北城市新区境内)。永宁县地兼有今温州市、丽水市两地,属扬州会稽郡。 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大罗山以南地置罗阳县,是时永宁县地仅有今乐清市、永嘉县、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之地,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以会稽郡东部地为临海郡,永宁县改属临海郡。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地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置永嘉郡,永宁县属永嘉郡,“永嘉”作为郡名自此始。郭璞卜筑郡城,郡治设城中,永宁县治亦随之从瓯江下游北岸迁入城中。孝武帝宁康二年(374),析永宁县地置乐成县,是时永宁县境与今永嘉县、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同。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后,罢天下郡县制,以州统县,改永宁县为永嘉县,撤安固、横阳、乐成入永嘉,是时永嘉兼有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洞头、鹿城、龙湾、瓯海等二市、六县、三区之地。县治在今温州市鹿城区,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属处州,郡治括苍。十二年(592)处州改称括州,属括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永嘉郡,郡统括苍、永嘉、松阳、临海四县,县境仍与文帝开皇九年同,属永嘉郡,永嘉郡治仍驻括苍。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地置东嘉州,析辖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此时永嘉分为永嘉、永宁二县,今瓯北城市新区境内当时有地名新城,相传为唐初立县之所,属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改永宁县为永嘉县,乐成县入永嘉县,属东嘉州、隶括州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入括州,撤横阳、永宁二县,是时永嘉县境犹吴大帝时之永宁县境,以永嘉县属括州,隶江南道越州都督府。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地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州治设永嘉县城区(今鹿城区),属温州,隶江南道都督府,“温州”得名自此始。唐武后载初元年(689),复置乐成县,从此县境兼有今永嘉县、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一县三区之地,属温州、隶江南道都督府。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温州为永嘉郡,改刺史为太守,永嘉县属永嘉郡,县境未变。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温州,永嘉县属温州,先后隶浙江东、西道。 唐末,温州先后为朱褒兄弟交替割据达22年,至哀帝天祐四年(907)三月,钱镠命子元瓘率兵讨伐,四月攻占温州。于是,温州为吴越王地,设温州制置使,永嘉县属之,上隶东府。后晋天福四年(939),升温州为静海军节度州,永嘉县属之。县境均同武后载初元年复置乐成县之后地同。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降宋,温州节度州降为温州军事州,属温州军事州,隶两浙路。徽宗政和七年(1117)温州军额为应道军节度,升温州军事州为应道军节度州,永嘉县属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罢应道军军额,温州由节度州又降为军事州,永嘉县属之,隶两浙东路。度宗咸淳元年(1265),以度宗潜官邸升温州为瑞安府,永嘉县属之,县境仍前未有变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七月,在扬州设立行中书省,称江淮行省。同年,改瑞安府为温州路,隶江淮行省。二十一年(1284)二月,江淮行省治迁杭州,称江浙行省。二十三年(1286)七月,忽必烈同意江浙行省官员奏议,改江浙行省为江淮行省。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又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治仍在杭州。成宗大德三年(1299)二月,置福建行省,以其地属江浙行省。永嘉县属温州路,隶江淮行省、江浙行省。县境与宋同。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废路置府,温州路改为温州府,永嘉县属温州府,隶浙江行省,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浙江布政使司。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布政使司下设道,永嘉县隶温处道。至明末,其名称隶属和县境无变。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春,清军入浙,七月下温州,入清版图。清沿明制,永嘉县属温州府,隶浙江布政使司分巡温处道,县境无变。 民国元年(1912),实行省、县二级制,永嘉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年(1914)5月23日,颁发《道官制》,归瓯海道管辖,隶浙江省,道尹行政公署设永嘉县城(今鹿城区)。民国16年(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继而废除《道官制》,再实行省、县二级制,隶浙江省政府,先后归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督察区、第八行政督察区、第五行政督察区管辖。专员公署设永嘉县城(今鹿城区)。民国37年(1948)8月,石染、西岙、温溪3个乡划归青田县管辖。 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瓯江以北地置双溪县,治设岩头镇。8月,永嘉县城区及城郊、梧埏、永强、三溪、藤桥、西岸5个区划出设立温州市,直属浙江省人民政府。双溪县属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区专员公署,隶浙江省人民政府。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九山。1950年5月,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复归永嘉县。1958年8月,永嘉县治由温州九山迁上塘。9月1日,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永强、梧埏、三溪、藤桥4个区和永中、瞿溪2个镇划归温州市管辖。1961年,青田县的西岙、石染、上横3个公社划归永嘉县管辖(上横公社划归后并入石染公社)。2001年7月,七都镇划归温州市鹿城区管辖。2013年年底,县境东至乐清市,南至瓯江与鹿城、瓯海、龙湾三区为邻,西至青田县、缙云县,北至仙居县、黄岩区,总面积2674.3平方千米。先后归温州专员公署、温州地区行政公署(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温州市人民政府管辖。隶浙江省人民政府。 (转载 中国行政区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