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沈阳北部,老百姓们心目中的第一反应是“文化”,这里大学林立,可能是沈阳市内来往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地区。今天我们再说说这里的文化积淀。通过地图上的老地名考究历史可知,几百年来,这里有不少故事。比如皇帝东巡时一定要走的大御路,比如皇姑屯的来历是不是真的因为那位“皇姑”?再比如,老沈阳人记忆深处的“卖东西最全”的北行,当年曾是关外的大马市。
同音之讹 皇姑实为“芬古”
对于沈阳的70后、80后来说,“皇姑雪糕”是童年的美好记忆之一,另一个与皇姑有关的地名,是“皇姑屯”。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让这里在沈阳历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都颇具影响。
皇姑屯位于沈阳旧城以西十华里。清初,这里只有少数几户守王公坟茔的坟丁人户散居于此,大约在康乾时期形成聚落,初名“黄桂窝铺”。同治十二年(1873)刊刻的《陪都纪略》称之为“皇姑屯”,这大约是目前见到的皇姑屯的最早记载。此后,随着人户的增多,这里逐渐形成大、小两处皇姑屯,而在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承德县志书》及附录《承德县所属舆图》中,将大小“皇姑屯”写成“大黄桂屯、小黄桂屯”。“皇姑”这个名字的由来,在许多沈阳的老旧传说中,被归因于此地曾经存在的“皇姑坟”,这位传说中的“皇姑”版本众多,有人说是努尔哈赤的义女,有人说是乾隆的义女,在李凤民的《盛京八旗方位之谜》书中,则认为所谓的“皇姑”是清初一位名叫“芬古”的宗室大将的谐音,而“皇姑坟”也应当是“芬古坟”。
芬古,在不少文献中又将这个名字写作“篇古”、“费扬古”,他是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八子,隶镶蓝旗,他在天聪五年(1631)授为镶蓝旗团山额真。崇德元年(1636)以其战功晋为固山贝子。崇德四年“缘事革爵”,同年八月复封辅国公,崇德六年八月围松山,明军乘夜遁走,芬古“率军破之”。崇德八年十二月卒于锦州前线,年三十九。归葬盛京城西镶蓝旗旗地。同治十二年(1873)出版的《陪都纪略》载:“多罗贝勒芬古之墓,在城西十里皇姑屯,坟三、何同、苏白玉照管。”
皇姑区直接得名自皇姑屯火车站,它当年是京奉铁路上的一个站点。据1910年出版的《京奉铁路旅行指南》载,最早该站名为“沈阳站”。黄桂屯内有皇姑庙和皇姑坟(后来的铁西冶金粉末广院内)。1911年,京奉铁路延长,在奉天城根修一新站,起名为“沈阳站”,原沈阳站因在皇姑庙和皇姑坟附近,因此改名为“皇姑屯站”。
商贾繁华 北行原是马市
几十年前的沈阳,每个区都有一个商业中心,比如沈河区的中街,和平区的太原街,铁西区的铁百,皇姑区的就要数北行了。
老沈阳有“市”与“行”的区分,“市”一般指的是具有固定房屋(面积大、至少是二层以上的楼房)、门脸(平房)或摊床,具备一定规模有影响的商业街区,以经营日用品(服装鞋帽、金银首饰、钟表眼镜、药铺浴池)为主,如早期的南市和后来十间房的北市。“行”指的是露天的、没有固定房屋、门脸、以旧物、蔬菜、小吃为主的市场,如清末的大西菜行、东行,跟这些地方一样,北行也是一个露天的市场,在当时,也属远近闻名的“杂巴地”。
最早的北行是马市。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今天碧塘公园以西二、三百米的地方,形成了贩马的市场,好一点儿的马都被官府收购,因为当时车辆尚少,除了军队需要马匹,警察出警、官员出行都要骑马。马行的兴盛带来周边其他行业的发展,很快,这里有了固定的门市房,有饭馆、旅店、理发店、药铺等招牌,还出现了贩卖珍贵皮毛、人参及大马哈鱼等新鲜货的摊点。日本人占领东三省后,在这里买马不给钱,马行很快凋零,但曾经的市场并未消失,人们在这里做起了其他生意,包括农具、麻袋草绳、掌鞋修脚、挑担买菜等等。沈阳解放后,这里逐渐被正规的“诚信菜市场”所取代,“诚信”又被后来花鸟鱼虫市场取代,花鸟市场随着皇姑百货大楼的动迁消失,“北行农贸市场”又成了这里的地标。今年78岁的毕大娘,年轻时在皇姑区上班,她印象中的北行“买东西最多最全,不仅价格便宜,还什么都有”,每天下班后,她都特意绕到北行买菜,再骑自行车回到自己位于沈河区青年公园附近的家。
风雨百年 大御路上永安桥
在沈阳北部,还有两处颇有古意的地方,大御路和永安桥。对于永安桥,知道的人不少,但提起大御路,能说出详情的人就不多了。大御路,曾经是清代北京至沈阳的陆上交通大通道,而有着370多年历史的永安桥,则是大御路上的必经之所。
当年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战略目标直指辽西和关内明朝中央政权。可当时的蒲河、辽河水流湍急,到了雨季更是河水泛滥,附近均成一片泥淖,要从沈阳进关,必须绕路辽阳、海城及牛庄。为了军事上的考虑,努尔哈赤下令旗丁修筑沈阳至辽河的大道,亦称叠道。“叠道宽三丈,长一百二十里。”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又下令在蒲河之上修建永安桥,又将叠道延伸至广宁(北镇),这便是初具规模的大御路。
从沈阳到北京,大御路全长700多公里,比绕道辽阳、海城缩短了近200公里路程。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修缮,这条路也越来越平坦宽广。“大御路”之名的来历,则是因为它成了皇帝东巡时所走的路,也是运送“御物”的通道。清朝的皇帝们自顺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后,曾有4位皇帝共10次东巡,16次走在大御路上,往返于沈阳与北京,其中康熙皇帝玄烨3次东巡,乾隆皇帝弘历4次东巡,嘉庆皇帝颙琰两次东巡,道光皇帝旻宁一次东巡。
清帝东巡,一是祭祖,二是通过东巡达到整军习武、考察吏治等作用,第三也有着行围打猎、消遣娱乐的目的。因此,皇帝们在大御路走来,每一处都留下了诗词歌赋。比如乾隆皇帝,在第三次东巡中仅收进御制诗集的作品就有130多首。乾隆十九年(1754),他三过永安桥,作《题永安桥》一首:向多沮洳盛京西,百廿里修道似堤。更建坦行永安约,遂教直接广宁蹊。当年师旅资挞伐,此日农商受福禔。有举胥为奕世计,经过惟亹继绳兮。
永安桥现在依然屹立,它又叫大石桥,距沈阳西北15公里,桥为三孔石拱桥,内部砌砖,路面平铺石块。桥东路南有一建桥碑,为绿泥板岩碑身,刻满、汉、蒙三种文字,碑面为“宽温仁圣皇帝敕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岁次辛已季秋吉旦”,碑阴为:“雇工牛录章京周元勋,督工甲喇章京臧国祚,石工伍朝贵”,记载着建桥的决策者、指挥者、监工和石匠以及建筑时间。民国初年,因开拓水田另掘蒲河河道,原河道已废,只有桥还静卧在那里。
在当年的大御路旁,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提,那便是丁香湖。
早年间,丁香这个地方曾是浑河的古河道,而这里原本的名字也不是“丁香”。据说,数百年前,因为蒲河发水,此处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人们逐渐在此定居。顺治八年(1651),清朝一位姓线的没落贵族从山东省黄县城老家北迁至盛京城的西北部,而此处的另一个大户人家姓丁,后来,这个以丁姓和线姓两户人家为主的村落就沿用了丁线屯这个名字,民国初年,丁线屯改名为丁香屯。
在现在的民间传说中,丁香是个美丽的仙女,她的故事有点像“田螺姑娘”和“白素贞”的混合体,丁香爱上此地一位勤劳勇敢、心地善良的小伙子丁宝,为了他与老龙王的儿子斗法,后来更与丁宝一起行医救人,后来龙子复仇,让当地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丁香为了当地的风调雨顺和安宁,不得不跳入湖中回到天庭,村里人为了纪念这位仙女,就把丁线屯改名叫丁香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