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营街-燃烧心头的战争记忆
作者:admin 2016 年 12 月 06 日
辛亥革命时期,奉军第二混成旅统领、革命党人蓝天蔚曾率兵驻扎在北大营,和革命党人张榕等筹划武装起义。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继皇姑屯事件后,第一次正式对奉天发起武力攻势,而其首选的轰炸地点,正是如今的北大营。 乍一听闻北大营街的名字,铮铮铁骨的气息便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无须多想,却也不难得知其名与坐落于此的军营北大营有关。由于过分偏远,让北大营不由地淡出众人的视线,而昔日那些与战争有关的痕迹也似乎在如今祥和、安宁的居住区内逐渐消逝。 然而,历史果真就这样轻易地被遗忘掉了吗?并非如此!每当9月18日那个特定的日子,警报声再次响彻沈阳城的夜空,一切关于战争的痕迹便会再度清晰地被描画和重现,那些国仇家恨,真的从未被遗忘。 北大营的故事或许有些单一,但那确实是无法更改的一段历史,把那些故事一一挖掘出来,或许更能让人深切地了解这方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和那个苍劲有力的名字--北大营。一切要从那个温习了千百遍的日子说起--1931年9月18日。日军继皇姑屯事件后,第一次正式对奉天发起武力攻势,而其首选的轰炸地点,正是如今的北大营。当时,作为东北军在奉天的军营,北大营内安置着大批的军人,基本上奉天的主要军事力量全部会集于此,这也正是日军首选轰炸此地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料记载,"九·一八"事变之前,即1930年7月,日军在奉天就对北大营进行了深入调查。作为军事禁区,北大营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可尽管如此,日本驻奉天特务机关仍旧以各种方式不择手段地猎取北大营的军事情报。一些日本军官还以"互访"为名义出入营区,对北大营的实际情况进行窥探。如此,在"九·一八"事变前,对于日本关东军来说,北大营已经没有太多的秘密可言。 亲历者曾回忆"九·一八"事变的当晚,在事变之前,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日军从诸多方面表现出发动战争的迹象,而我方也略有察觉,为此双方都在演习。随着日期的临近,日军的演习频率增加,他们除了把日本关东军调到满铁附属地,而且还给军人发了武器。那段时间,城里的一些日本浪人时常在酒馆叫嚣说,过几天就要"给中国人点颜色看看"。 "九·一八"事变之夜,南满路、安奉路沿线的日军全面出动,仅仅一天的时间,辽宁的战略要地和主要城镇,大部分陷入日军手中。 历史继续倒叙着北大营的故事,奉系军阀张作霖曾发迹于此。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东北革命党人群情振奋,准备积极响应。当时奉军第二混成旅统领、革命党人蓝天蔚曾率兵驻扎在北大营,这是省城的唯一一支驻军。 在辛亥革命搞得轰轰烈烈之际,孙中山将张榕派往奉天,目的是联合北大营的蓝天蔚等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革命党。 后来,蓝天蔚等离开东北,东北革命者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各派有分崩离析之势。张榕与革命党人张根仁、柳大年等积极策划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以把分散的革命力量组织起来。他们成立了奉天联合急进会,各界参加的人很多。推举张榕为会长,柳大年等为副会长,密谋武装起义。当时是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掌权,对张榕的所有举动,赵尔巽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侦知其谋,惮之弥切"。赵尔巽在成立保安公会时,还给了张榕一个有名无实的参议副长的官位,以便迷惑笼络张榕。 为了遏制张榕组建革命党,赵尔巽将张作霖调来奉天,因为张作霖手中掌握了一部分武装部队。在三方的谈判中,张作霖突然掏出枪放在桌子上,并表示:"都是兄弟,可我这枪是不长眼睛的。"遂将谈判打断,张榕见此状不得不考虑择日再谈。 1912年1月23日晚,张作霖请张榕到平康里得意楼赴宴,张榕不知是计,就照办了。酒席散后,张榕在往回走时,遭到杀手的枪击,当场毙命,时年28岁。这个杀手就是张作霖的密探。随后,张作霖命人抄了张榕的家,并连夜进行大搜捕,将与张榕有关的所有人全部杀害,并将人头挂在大西门外,白色恐怖笼罩整个省城。为了纪念张榕,老百姓将张榕生前所在的胡同命名为张榕胡同,遭到东三省总督制止称:上司有令,凡张榕的名和姓一律不准使用,违者必治罪。遂改为榕光胡同,最终定名为容光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容光胡同改为荣光巷。 北大营街位于大东区北部,南起南卡门路,北至东陵区北小街。该街系南北方向,以清末始建军营北大营而得名,在其附近还有北大营东街及北大营东、西两路。 资料记载,北大营于光绪三十三年为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所建,营垣内可驻扎20个营的兵力。整个营垣呈四方形,四周筑有2米高的土围墙,每边长2000多米,呈正方形,其外侧还掘有1米深、3米宽的壕沟,在营的东西南北四面的中间各设有一个卡子门,在每个卡子门内均修筑有一个排的卫兵房舍,安有军用电话,门外分设左右两个岗楼。南面的卡子门是兵营的正门,门内不远处筑有大影壁,在影壁旁还建有阅兵台。南卡子门外铺有通往城内的沙石路。在营垣内,东西北三面是一排排驻军营房,兵营中间是宽阔的大操场,周边种植有杨柳树木。北侧营房前排的高大房舍为驻军指挥部,稍后有一个面积不大的"馒头山"叫北小山,兵营东北角处有一座子弹库。 如今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公交车辆往来穿梭,尚未到下班时间,可为数不少的人却已奔走在回家的路上,毫无疑问,这里成了一处地道的居民区。居住在北大营街的一位老人告诉我:"北大营是全国闻名的,当年的'九·一八'事变就是在这里打响的,至今这处营地仍保留使用,里面进行一些农业作业,早些年我曾经进到里面,看到那些饲养的奶牛、羊……"按照这位老人的指点,绕过高耸的楼群一路前往来到昔日的北大营所在地,"这里在早些年都是北大营的所在地。"老人指着路边的一处汽车项目用地说,"现在被买下了,前几年,沈阳北大营最后的历史遗迹--一间保存完好的马厩也正是因为这块汽车用地而被拆毁了。我记得当天晚上9点多,施工队突然派了一辆抓钩机,不一会儿就把它铲倒了。装了满满一卡车废砖头运走了……" 一处狭小的岗楼敞着门,岗楼上方高挂着带有牛奶字样的牌子,门前有一些稀疏的杂草。一些工人模样的中年人,推着自行车从部队大门走出来…… 或许,如今的北大营在人们的印象之中,剩下的仅仅是一份安静与祥和的景象,尽管对于它那血雨腥风的过去人们也并不陌生。那些战争的洗礼已经成了一种祭奠,人们不会永远地活在历史所造成的哀痛之中,而每年的那个特殊的日子,随着警笛的鸣响,北大营的过去便会在更多人的记忆中被凝重地播放。 (撰稿人:二台子街道北大营社区 毕艳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