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治理地名乱象目的在促进地名规范化
时间:2017-08-21 来源: 文字大小:    

治理地名乱象目的在促进地名规范化

作者:admin   2017 08 21

        地名是各个地方首要的标识、脸面与“名片”。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地名,无不蕴含各自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基因与信息。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发现,当下某些领域的地名存在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现象,即所谓“大、洋、怪、重”乱象,不仅造成人们辨识上的混淆,而且损害当地的传统文化。作为地名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应当如何整治“大、洋、怪、重”的地名?当今社会理想的地名该是什么模样?请看本期报道。

  不规范地名造成辨识混乱,损害文化特质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的地名普查基本进入省级验收阶段,其中沈阳、朝阳、锦州等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普查任务。

  截至今年3月,沈阳共采集地名信息5万多条、朝阳采集26059条、锦州采集24875条。

  辽宁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原处长、原辽宁省区划地名协会会长佟再学既参加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也参与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部分工作,直至2015年底退休。

  佟再学表示,相较于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地名来历、含义、历史沿革以及地理实体概况等都是普查的重点。并且,此次地名普查类别不仅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还涉及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十一大类,数十小项。

  普查范围更广,遇到的问题自然较“一普”有所增加和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部分地名文化内涵的缺失。

  地名并不仅仅是地理符号、方位坐标,作为文化载体,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基因、民族记忆,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将其喻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然而,“一普”之后,特别是2000年前后,为追逐商业利益,任意命名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些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的地名。这类地名被简称为“大、洋、怪、重”地名。

  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过程中,我省发现了很多这类“大、洋、怪、重”的地名。这些地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博人眼球,却给群众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有时还会造成辨识上的混乱。另外,此类地名缺少内涵,有损当地的文化特质。

  地名标准化面临费用、认可度等问题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主要任务有6项,首先是对地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全面采集各类地名的相关属性信息,全方位收集地名的名称、读音、含义、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实体描述等相关属性信息,做到“不错、不重、不漏”,确保地名信息完整准确,这也是此次地名普查的核心任务。

  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一地多名、重名以及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全或不健康等问题。对“大、洋、怪、重”地名的整治也属于地名标准化的范畴。

  记者从沈阳、朝阳等市地名管理部门了解到,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过程中,他们对“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进行了清理和整治。但是,根据部分城市的经验来看,更改地名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朝阳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一位参与此次地名普查的工作人员对这一点感触尤为深刻。在普查过程中,他们发现朝阳紧邻凌河有一条凌河街,另外还有一个凌河街道办事处,这两个地名中的专名都为“凌河”,百姓日常生活也易将凌河街道办事处说成凌河街,两者经常被混淆。因为凌河街道办事处命名在前,所以只能对凌河街的名称进行更改。

  然而,要更改凌河街的名称,不但涉及道路两旁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商铺店面地址,还有上万户居民的户口登记簿、身份证等的更改,动辄几百万元的费用由谁承担成为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此外,如此大面积地更改住址等信息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居民的认可也是更改地名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居民虽然认为自己居住的小区名称的确不妥,但是小区已经建成10多年,突然更改有些难以接受。

  由于民政部门并不具有执法权,所以针对那些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小区,他们也只能下发通知,向居民宣传国家地名标准化的要求,希望小区能尽快更名。

  整治地名乱象要做好三方面准备

  面对即将展开的不规范地名整治,最令地名管理部门挠头的是当下缺少对“大、洋、怪、重”地名的科学界定。“大、洋、怪、重”只是对不规范地名的笼统归纳,在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 及1996年民政部颁布的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并没有具体标准与阐释。

  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商伟凡是国内知名的地名学专家,从业已有36年,参加过两次全国地名普查。在他看来,整治以“大、洋、怪、重”为表现形式的地名乱象,其必要性不仅体现在地名普查成果的规范化,更是以后全国地名工作的常备任务,当前要紧的是做好三方面准备。其一,形势判断。近年所称“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在当地全部地名中究竟占多大比重,是仅存在于地名的某些领域、某些种类、某些层次,还是全部。哪些可由地名管理部门单独纠正,哪些成因复杂需要“齐抓共管”?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二,对手分析。各地对地名乱象,应全面、历史、客观看待,不能简单化一概而论,进而“一刀切”。命名求“大”,本为人之常情,但分寸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地名崇“洋”,应因地、因人、因情区别,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大连“高尔基”路就不能改;地名之“怪”,并非今天独有,关键是划定社会容忍底线;“重”为地名大忌,但现阶段只能控制在同一区域、层次不重名。其三,治理途径。在实事求是地做好“形势判断”与“对手分析”之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理,效果自然可期。如果能与已普查地名的“审音定字”衔接,就更完善了。地方上遇到的突出难题,据反映是有“标准”却难以执行的中国地名罗马化方式,即地名拼写中的“通名”能不能使用外文的老问题。此事困扰全国地名工作已久,又不是地方所能做主的,建议正式提交国家地名管理机关研究解决。

  治理地名乱象的目的,在于促进地名规范化。何谓规范的地名呢?商伟凡认为,个体地名应做到名副其实、含义健康、无歧义、简洁、不重名、符合现代语言规范; 群体地名应做到名副其实、规范有序、彰显文化、雅俗共赏、好找易记,其中“名副其实、好找易记”为根本。

 

  城市发展要为地名命名留出空间

 

  因为整治和更改不规范地名存在难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2016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印发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通知,明确指出,在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管好增量,严防新增不规范地名。

  严防新增不规范地名,首先要找出不规范地名的产生原因,从源头上加以把控。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地名管理机构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诸如楼盘建筑在建设之初,应先到地名管理部门审核所起名称是否重复或存在问题,然后再到相关的建设部门办理开发手续。然而,现实中有些开发商并不按此流程办事。

  民政部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虽然有“对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发送违章使用地名通知书,限期纠正;对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者,应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的规定,但到底该如何处罚,却无明确标准,且民政部门对此无执法权限,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地名屡屡出现。

  要消除这些不规范地名的增长,首先需要形成一整套严格的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制度和有效的违法惩戒措施。

  地名的规范和管理,还需注意在行政管理上进一步理顺。目前,行政区划地名、街路名及其门牌号归民政部门管理,山川河流、铁路、公路等归相应的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管理。

  地名命名还需要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一定的巷、街(路)、区等命名空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新增道路不断增加。比如,在此次普查中,沈阳市浑南区和营口市鲅鱼圈区分别新增90多条和上百条道路,对这些新增道路进行命名,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还需与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质相符合。

  沈阳在此方面已展开有益探索。2010年,《沈阳市地名总体规划(2011-2020》出炉,在继承和发扬沈阳地名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固有名称体系为依托,以规范命名为主线,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体系。比如在道路命名上,沈阳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征进行地名命名,既反映其文化内涵,又与整体相协调。

  (来源:辽宁日报 20170817日 版次:A09  记者/王敏娜 )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