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见世面看“大十面” 胡同小气象大
时间:2017-06-26 来源: 文字大小:    

见世面看“大十面” 胡同小气象大                         作者:admin   2014 年 08 月 14 日          

见世面看“大十面” 胡同小气象大

方城老地名 透着精神 透着气派

 

        从“通天街”到“正阳街”,方城内的街路名都透着一股子贵气甚至霸气。 

  2014寻访文化遗产 感知沈阳文明  专题报道之十二

 

  作为一座古都,历史上的沈阳留下不少老地名。虽然几百年来城市不断发展建设,但提起某地,不少上了岁数的老沈阳人张口说出的,仍是那里早年间的名字。老地名背后有故事,有传说。回忆沈阳老地名,让我们先从方城内开始。

 

  来沈阳城见“大十面”

 

  今年83岁的马奶奶,年轻时就住在中街南侧的胡同中,在她印象中,几十年过去,方城内的变化太大,新建筑层出不穷,旧的东西都留存在记忆中。她记得,当年故宫东华门南侧,立着一块石制经幢,叫“大十面”。“到沈阳城必须去看看‘大十面’,看它就相当于见了大世面。”

 

  据资料记载,“大十面”学名“石经幢”,为八面石柱形,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全高2.1米。天盖为八角亭檐式,上为瓦垄纹饰,下为檐枋,转角处为一斗二拱的斗拱形制;幢身八面,每面竖刻阴文五六行不等,共有577个文字,但大部分字迹早已模糊不清;幢座八面,各有力士凫兽浮雕像。因其八面加上顶、底座,故人们俗称“大十面”,后来谐音“大世面”。经幢是寺庙中的构件,作用相当于石碑。

 

  “大十面”的建造年代,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有日本人误认为这是唐代遗物,但这个说法最后没能成立。根据“大十面”所刻经咒时代特点以及石幢的艺术造型,有专家进行大量的研究考证,认为“大十面”上单刻咒与佛号,无经而有启请,完全符合五代宋初,乃至辽金时期经幢雕写的经咒特点。另外,《朝阳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塔》石经幢启请文中的“长舌相遍三千恒沙”、“九十九纪世尊”、“八部龙天”等,与“大十面”上字迹相比较,在行文和语词风格上完全一致,“大十面”与朝阳经幢可能为同一时期的物品。经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大十面”的相对年代,应在辽代末期的天祚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而辽乾统八年(1108),在北顺城路今白塔小学附近修建崇寿寺,并建筑沈阳著名的“崇寿寺白塔”,根据“大十面”的年代推断,它可能是崇寿寺中的遗物。

 

  胡同棋布仍显都城气象

 

  在马奶奶记忆中,老沈阳的方城内胡同棋布,“我们家原来就住耳朵眼胡同,这附近还有双进胡同、天合胡同、出颖胡同……”要说方城内有趣的胡同名称,可以大体分为几类,一类以附件的建筑命名,包括王府(郑亲王府胡同、十王府胡同、金王府胡同、肃王府胡同、庄王府胡同等等),政府机构(金银库胡同、宗人府胡同、承德县胡同、工部衙门胡同等等),公共设施(书院胡同、文庙胡同等);一类以附近的行市命名,如卖鱼的鱼行胡同、卖鸡鸭禽类的鸡市胡同、出售木材的木行胡同、染布的广生染坊胡同、住宿的悦来馆胡同、作为早市夜市的东菜市胡同等等;还有一类以宗教场所命名的胡同如龙王庙西胡同、圣宫胡同、长安寺胡同、孙祖庙胡同等;此外,有些胡同干脆以其自身的特征命名,看它们的名字,就能想象出胡同的样子,如狭长曲折的耳朵眼胡同,这里当年曾因出售耳朵眼炸糕而出名,又如墙缝胡同、三道弯胡同、羊尾胡同、大泡子胡同等等。

 

  在众多胡同中,仍有一些特别的名字显示出历史上沈阳的都城气象,比如那些曾经的王府。

 

  根据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绘制的一份《盛京城阙图》记载,图上绘制的盛京城里共有11座王府,佟悦的《清代盛京城》一书中,对此有专门介绍,11座王府包括礼亲王府、克勤郡王府(早期称成亲王府)、顺承郡王府(初称颖亲王府)、睿亲王府、豫亲王府、肃亲王府、郑亲王府、庄亲王府、饶余郡王府、武英郡王府和敬谨王府。

 

  与北京相比,当年的盛京王府,建筑并不奢华,当时的规定是:亲王府大门一重、内门一重、正屋一重、两层楼一座。距皇宫最近的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为礼亲王府,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府邸。作为战功赫赫大贝勒,代善的身份尊贵,可以想象,当年他的王府应当也是最繁复奢华的,据说,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都要率领群臣到礼亲王府登门拜贺。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感兴趣的应当是睿亲王多尔衮的王府,没办法,谁让电视剧中的多尔衮当了太多次的主角呢。睿亲王府位于现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东,他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之一,所以他和弟弟豫亲王多铎的府邸也离努尔哈赤的家——汗王宫最近。如今,十王府惟一保存下来的遗物,是一个小豆红石雕影壁。该影壁高两米、宽4.1米,雕刻着精美的吉祥图案,极为珍贵。目前,该影壁珍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

 

  清朝入关后,王府的主人们陆续进了北京城,盛京的老房子留人看守,但民国以后渐渐易主,消失。尽管这样,沈阳不同年代的老地图中还标记着它们存在过的痕迹。

 

  井字街上的百年风雨

 

  说完胡同,再谈谈方城内几条著名的大街。翻开地图,能够贯穿或基本贯穿方城的街路并不多,纵向的主要有三:正阳街、通天街、朝阳街;横向有三:中街路、沈阳路、盛京路(承德路)。历史与现代总有相似之处,方城内现存的这几条街路,在历史上也是交通要道。

 

  通天街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是指挥使闵忠依照元代沈阳路旧城修筑砖城、四门和城内十字街时始筑,最初为土路,是城内和南门外的南北向主街,全长约2200米,宽6米多。清太宗天聪元年(1627)前后,建皇宫东院和东,西辕门时被占(今故宫中院东墙外东院西侧即是),将此街截为南北两段。

 

  古通天街很好找,站在故宫前的沈阳路上,能看到东西两侧的文德、武功牌坊,古通天街当年曾在东侧文德坊旁经过,穿过现在的沈阳故宫,位于大政殿和十王亭西侧。至于通天街名字的由来,有人说它是“通往皇帝住的地方”,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路”。明朝时,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沈阳城在东西、南北大街的中心,也立着这样一座城楼,人、车都在城楼下经过,”后来沈阳城改井字街,十字街中央的牌楼失去了遮挡的意义,便拆除了。

 

  横向的三条街路中,中街路与沈阳路将方城平均分为三段,其中,中街古称四平街,自古繁华,是商贾云集之地,沈阳路在清代却是一条皇家禁路,两侧有栅栏和士兵守卫,为了交通便利,沈阳路南侧的盛京路(正阳街以西路段称承德路)便承载了它的交通功能。

 

  在今天的沈阳地图上看,盛京路全长仅700米左右。从沈阳城的历史看,这条小路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那时,沈阳隶属于辽东郡,属于郡下18个县中的候城县。1992年在沈河区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段旧城墙,还有战国和西汉时代的文物,有考古学家推测,当年候城的南城墙可能就在现在的盛京路上。”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说。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盛京路迎来了辉煌,当年,皇家的金银库就设在盛京路路北,金银、玉器、珠宝皆储存于此,这条路也因此被命名为金银库胡同。《盛京通志》中提过,当时金银库胡同里,“银库共有十八间”。除了金银库,当年盛京路两侧还有两座在城内仅次于沈阳故宫的建筑,一为盛京将军府,一为奉天巡抚衙门。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魏雯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