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经典战略传承地名文化保护地名遗产
作者:admin 2013 年 01 月 11 日
沈阳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孕育着沈阳城市文明的端倪,并在经历了北方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乃至成为雄踞全国的封建王朝——清朝,以至成为新中国工业长子的伟大进程中,形成了大量历史感厚重、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北方特色、独秀天下的沈阳地名文化,成为沈阳的文化符号。但是,由于城市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老地名也随着老街巷、老建筑、老字号的相继消失,新型建筑的拔地而起而逐渐从我们视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随意起名、改名和地名“洋化”、“西化”的现象的逐渐蔓延,导致城市文化分支——地名文化底蕴基础层面的严重崩塌,其结果是世俗化、同质化、粗俗和低级趣味现象严重,传统地名文化遭到空前破坏。为弘扬地名文化,延续地名的历史文脉,提高全社会的地名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我市本着“实施经典战略,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的原则,从地名法规、地名规划和地名的更命名和地名文化宣传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全面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作,为沈阳的文化建设尽了一份微薄之力。 一、强化法理基础促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地名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文化的精髓,它的存在需要以现实的社会环境、自然和人文的附着物为依托。要与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法律观为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异化,法律意识的淡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日益增大,乃至成为一道社会性难题,难于破解。其结果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地名迅速消失,新的、败坏整体文化形象的低俗地名不断涌现。这主要表现在伴随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一些老旧建筑被现代建筑所取代,一些老地名由于失去了依托的载体,正逐渐消失或被商业色彩浓重的新名称所取代,古城文化特色也逐渐褪色。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地名文化保护意识,形成地名文化保护氛围,我市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相关法规,依法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9年,在我市出台的《沈阳市地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次将地名文化保护写入地方规章之中,以专门规章条款形式对历史地名保护作了约束性规定。明确指出,出台《办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传承文化”的需要。《办法》第四条规定:“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尊重当地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对历史悠久、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予以保护的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开敞空间、大型及群体建筑物名称的专名、通名命名规则,对于避免与城市传统特色文化相悖的大洋古怪地名的出现,促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再如《沈阳市历史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体现沈阳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地名应当予以保留;确需更改或者取消的,地名行政部门应当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条例》以沈阳历史城区为重点,对清及清以前、建国初期形成的地名,民国时期的文物古迹名称及与奉系相关的各类地名开展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对涉及的1600余处历史地名进行保护。特别是《条例》明确划定了3城、4区、1村:即盛京城、民国时期形成的满铁附属地、商埠地;方城历史文化街区、慈恩寺历史文化街区、沈阳站———中山路———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铁西工人村文化街区;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等历史地名最能体现沈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重点加以保护。 二、依据地名规划实施经典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为避免地名命名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提高地名的文化品味,增强地名的文化底蕴。2011年,市民政局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了《沈阳市地名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规范了全市地名命名、更名工作,建立了科学的地名保护结构体系,形成了以清文化为依托,以历代文化遗迹为两翼,以城市文明为核心的经典地名保护的思路。一是对老地名进行甄别,将具有百年历史地名纳入地名文化保护范畴;二是对具有地名意义的古建筑名称纳入当地区片地名储备库,作为将来改造区片命名的首选名称;三是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为核心,建立工业文明地名遗产保护区;四是以沈河区为中心,建立清文化地名遗产保护区,对具有丰富清文化特色的地名寓意保护;五是以和平区为中心,建立满铁附属地、商埠地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区;六是以康平、法库、辽中、新民四个县(市)为依托建立县(市)地名数据库,对历史地名进行遴选,对历史悠久、故事性较强、有典故等地名做出保护性建议;七是将已经消失的历史较为厚重地名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数据库,作为今后地名命名的首选名称。规划重点保护了历史城区范围内及周边的379个历史地名,包括110处文物保护单位名称、20处古迹名称,219条城市道路名称,16个公园、9个广场名称,5处历史地区名称,以及浑河、棋盘山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例如,体现清文化特征的文物名称——清真东寺、盛京城址、太清宫,已经消失的重要古迹名称如小东边门、小西边门、魁星楼路、万寿寺路等;体现满铁附属地的文物名称,如南满医学堂旧址、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旧址;体现商埠地文物文物名称,沈阳工业文化名称,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苏联领事馆旧址、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皇姑屯事件发生地、奉天纺纱厂办公楼,重工南街、肇工北街、肇工南街、卫工北街道路名称等,都在地名规划中得以重点保护。 三、强化古典文化的命名更名份额彰显城市历史文脉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地区的文脉,是城市文化软环境的集中体现。城市地名文化核心体系意蕴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文化软环境的好坏。为了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城市文化软环境,彰显地名文化的魅力,在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中,我市根据全市地名总体规划和地名命名规则确定的总原则,注重挖掘和传承地名的历史文脉,在沿袭历史地名文化方面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复活消失的老地名。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取而代之的现代化建筑,为了避免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名被人遗忘,通过沿用已经消失的地名来记忆城市历史和人文典故,如盛京古城曾有八个城门,我们就用大东门(抚近门)、(大西门)怀远门等地名来留存历史遗迹;昔日许多寺、庙、宫、观、府、堂等古建筑历经沧桑,多已毁尽,我们用地名将其称谓保留下来,成为这座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万寿寺街、风雨坛街、天后宫路、老虎庙巷、瑶池巷;一些原始村落不断被拆迁,我们在地名命名中就沿用了这些原聚落名称,如高官台街、尚小街、孝信街、新立堡街、姚千户街道、马总兵屯等等;二是凸显建成区命名的文化风貌。全市街路命名既多姿多彩,又独具特色,既构成各自的单元,又相互融通。各区独特的命名规律是街路命名的主要原则。沈河区是沈城古城之所在,均以古迹遗址命名街路,如盛京路、东(西、南、北)顺城街路,昭示了沈城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铁西区街路命名采用“工”字和“业”字,如保工街、卫工街、建业路、立业路等,再现当年 “共和国长子”的地位;大东区、和平区多采用以太原街、南京街等地名命地名的原则;皇姑区用名山大川来命名,如黑龙江街、华山路等;采用我国湖泊、大海命名的街路集中在于洪区,如太湖街、洪湖街、黄海路。沈北新区采用天空的星座命名,如飞马街、金牛街。苏家屯区则采用花名和树名来命名街路,如雪莲街、枫杨路、山榆路、银杏路等;三是寓历史故事于经典地名之中。沈阳市的地名命名中着重继承了历史遗迹,讲述了地名命名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提到“福陵、昭陵、故宫、皇姑区、上马村”,人们就会想起沈阳曾经是一座皇城;一提到“兴工、保工、爱工、启工”等街名,人们就会联想起沈阳是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提到“东北大马路、北大营、九一八、帅府路”,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而激起世人的爱国情怀。这些地名名片就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沈城大街小巷,考证和印记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飞速发展。 四、多措并举有效传承地名文化 在城市文化渐渐褪色的今天,为了突出沈城的地方文化特色,沈阳市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弘扬地名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规范和谐的地名环境。一是以地名标志彰显地名的文化底蕴。全市梳理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地名,设置了部分碑碣式地名标志,对具有历史渊源的街巷、园宅名称,在其路口两头或原址附近的建筑上,以镶嵌的方式修建记述反映当年情况及历代沿革和湮灭情况的碑记。同时在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区域选择最醒目的地点安放名胜古迹名称标识牌,牌子的设施和内容采用与风貌相协调的个性化设计,并详细告知大众其背景、意义和保护范围等内容。在具有地名意义的街路上设置广泛街路地名标志牌,用以标记当地历史文化。几年来,市财政累计投资1252万余元,设置宣传地名文化街路牌、政区牌和历史建筑名牌合计6260块,张张地名标志牌或代表地名历史或体现时代特征。二是通过地名信息化成果传播地名文化。市区两级地名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收集地名属性数据268.7万条,图形部分主要矢量数据1.1万条,在此基础上正式开通了《沈阳市区划地名网》,在会展中心、长途客运站、地铁站等人群往来密集地方设置地名查询触摸屏,全市主要街路的地名标志牌上设置安装百幅《地名导向示意图》,这些信息化设施对历史地名进行了重点标注和介绍,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还潜移默化宣传了城市文化,展示了城市建设,成为沈城的又一靓丽风景。三是以出版地名文化典籍推广地名文化。近年来,我市陆续出版发行了《盛京老街巷》、《盛京老字号》、《盛京胜景》、《盛京遗珍》、《市井风情》、《沈水歌吟》、《沈阳地名一本通》、《沈阳乡村地名集锦》等一批宣传沈阳历史和现代的地名文化丛书,对于深入挖掘沈阳历史文化和广泛传播地名知识意义非凡。特别是2009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名》杂志社合作,专门出版发行了《盛京盛名---在地名中读懂沈阳》专刊。专辑用地名文化串起沈阳今昔,记述了从侯城到沈阳城令世人瞩目的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风貌,时任市委常委、沈阳市副市长的戴均良同志亲自撰写了《沈阳,不仅仅是地名》的文章,把沈阳城博大精深的地名文化和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另外,我市每年都将地名工作情况和相关地名文化内容编入《沈阳地方志》,借助地方史志宣传地名工作及地名文化。今年,市区两级地名管理部门正在积极配合市政协文史部门共同编撰《沈阳地名概览全集》,各区、县(市)将独立成册出版发行。 以上是我市在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国内一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3年,我们将以第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的胜利召开为契机,以地名公共服务为载体,宣传、展示沈城的地名文化,令沈阳的名片更亮丽。 沈阳市民政局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