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作者:admin 2016 年 05 月 12 日
地名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以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为契机,大力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着力做好“乡愁”文章,先后建立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30条,出版地名图、册、录和地名文化系列图书20多种,一部反映江南水乡地名文化故事的微视频获得全国二等奖,为“诗画浙江”、“四个湖州”建设增光添彩。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普查、挖掘并重,展现地名文化深厚底蕴。全面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市、县政府专门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村(居)密切配合,截至2015年底,所有县区全部完成属性库建设,基本完成普查阶段任务,走在全省前列。在普查中,坚持边普查边挖掘,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梳理,挖掘地名文化遗产名录近300条。注重搜集与地名文化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寻梦乡愁”为主题的讲好地名故事活动,通过公开征集等方式,编纂图文并茂的优秀地名故事110余个。综合利用普查形成的地名文化资料,建立地名文化资源库,完善湖州地名网。联合住建、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开展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通过组织专家调研筛选、论证评估,建立了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推荐申报千年古镇5个、千年古村落6个。德清县还举办“地名探源”系列活动,通过报刊编发《德清地名探源》12期,寻访古地名背后的乡愁故事。同时积极配合省民政厅做好《大地有名》地名文化纪录片剧本(解说词)的撰写,挖掘、弘扬本土地名文化。 二是传承、创新并举,提升地名文化内涵品位。在保护地名文化过程中,对老地名突出文化传承、对新地名突出命名规范。市、县先后编制的地名规划,力求体现地域特色,反映历史文化,凡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老地名尽量保留,并采用就近移用、优先启用等方式保留自然村名,留住文化记忆。如安吉的古鄣路是鄣郡历史地名的一种传承,古驿文化广场是历史悠久的军事邮驿文化的缩影,昌硕路是表达对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眷念,浦源大道是安吉黄浦江源山水文化的体现,后寨路、穆王路、胜利路等则是安吉各个时代事件的记录。加强新生地名的命名规范,修订完善《湖州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在地名命名(更名)时,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注入人文因素,使新地名更好地延续地名文脉。建立地名专家咨询组,充分发挥“智库”优势,为地名文化挖掘出力,为地名命名(更名)把关。对新开发建设项目命名,始终坚持能保留的坚决不改、可移植的科学移植、宜派生的合理派生的做法,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推进地名文化创新发展。针对老地名在城乡建设、区划调整过程中逐渐消失的现状,为锁住“乡愁”,该市在德清县筹办全国首家地名文化博物馆,用以纪念历史变迁中消失的老地名以及地名背后动人的故事。 三是图文、影像并推,唤醒地名文化独特魅力。积极拓展地名文化宣传新方法,多形式创新地名文化传播载体,联合主流媒体开展立体式宣传,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做强地名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近年来,先后编撰出版《湖州古旧地图集》、《湖州市地图集》、《长兴县乡土故事集》、《吴越遗风——长兴古桥集锦》等地名图、册、录和《古诗吟洪桥》、《古诗吟夹浦》、《古诗吟后漾》等地名文化系列图书万余册。该市摄制的《古村荻港——江南水乡一颗璀璨明珠》在“地名情 中国梦”全国地名普查微视频(微电影)评比中,荣获全国二等奖,是浙江省唯一获奖作品,该片通过今昔对比,忆古思今,展示了一个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荻港古村,为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长兴县还开展寻访古桥大型公益活动,摄制《寻访长兴古桥》文化视频27集在电视台播出,采用纪实手法展现古桥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诠释地名,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注重创新传播载体,对地名专题网站进行改版,专门开辟地名故事、地名研究、地名成果等地名文化专栏。利用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定期发布地名故事,让读者充分领略地名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据统计,已在各个平台发布地名故事300余个,被各级民政、文化、旅游等网站、微信媒体转载1000余次,增强了湖州地名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转载 中国行政区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