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关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提案(0180号)的答复
时间:2019-03-14 来源: 文字大小:    

马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全市社区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居民自治水平显著提高,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公共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需求,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一、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全市和谐社区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是出台方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沈委办发〔2015〕23号),于2015年4月8日召开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二是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在《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确定了8个方面33项主要任务和5个方面13项保障措施,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为和谐社区建设绘制了“工程图”。三是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明确了各区、县(市)政府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求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市政府还与各区、县(市)政府签署了《2015年和谐社区建设工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责任状》,按时限完成社区公共用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社区信息化、服务功能整合等方面任务。

    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福彩公益金等资金支持,不断强化社区建设资金保障,对城乡社区公共用房进行达标改造和功能提升。2015年以来,市区两级投入4.38亿元,建成1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13个平均面积2000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和服务中心,安装社区健身器材3万余件。2013年以来,连续六年共争取省级福彩公益金2595万元,改造提升城市社区服务中心3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2个、乡镇服务中心2个。目前全市城乡社区公共用房全部达标,其中城镇社区公共用房平均面积750平方米,农村社区公共用房平均面积400平方米。

三、健全社区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

一是通过居民代表选举与居民直选(户代表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动员居民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社会组织。重点支持、培育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活动类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已达9790个,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社会组织活动,有效提高了居民群众参加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参与率。三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协商自治的组织形式。在居(村)委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代表会议、社区事务协商委员会、议事会、居(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形成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类议事监督组织、居(村)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灵活、左右联动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全市建立各级各类协商自治组织3000余个。四是拓宽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建立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民情恳谈会、工作听证会、成效评价会等制度,完善社区公共事务公示制度。在开展创城等重点工作中,全市社区入户走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向有关部门反映合理民意诉求1万余件,营造了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满意的良好创城氛围。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市社区召开各类协商会议8万余次,有效凝聚共识,取得和释放了利益各方的最大公约数。五是推动实施“微自治”。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灵活确定自治单元,充分统筹地域、文化、规模、群众意愿等,开展小区、楼宇、院落为单元的协商自治。2017年以来,通过社区协商自治,解决了5万多件百姓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

四、探索服务模式创新,稳步推进社区运行和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创新社区服务模式,选取沈河区、浑南区的4个社区作为首批试点,将适宜采取市场化运行的社区代办等政务服务和养老、儿童福利等公共服务事项,以政府购买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沈河区2018年7月份引进民之惠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来,试点社区承接政务服务事项267项,组织居民活动130余次,入户走访7000余家,解决居民群众身边大事小情3000余件,尤其在今年自行车棚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配合社区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前期民意调查、拆除和改建工作。沈阳市乐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沈阳市和平区悦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入浑南区两个试点社区以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情况运行良好,现已基本掌握104项公共服务工作,美好社区办结业务394项,浑河堡社区办结业务60项。

    五、进一步落实社区准入,优化社区服务

一是扎实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对城乡社区反映最为强烈的建立台账、盖章证明和检查评比达标事项等三项清单进行梳理,将居(村)民委员会台账274项减至22项,盖章证明由81项减至22项,检查评比由21项减至10项,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和引导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活动。二是实行“全科服务”模式。改变“单一服务事项对应单一服务窗口”“单一服务窗口对应单一服务人员”的服务形态,在全市所有社区推行“一口式受理,全科式服务、开放式办公”服务模式,由“全科社工”受理所有服务事项,其他社区工作者全部进入社区网格,近距离接触群众、服务群众,提高了社区服务效能,增进了群众对政府的感情和信任。目前我市社区工作者全部达到全科社工水平。同时全市社区还实行了错时服务等便民措施。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部分领域的市场化服务。积极引入“盛京银行”、“蓝卡医疗”、“居家无忧”、“世圣心源”、“跑腿仔”、“麻溜送”等企业参与社区服务,涉及居民缴费、就医、家政等服务项目,受到群众欢迎。四是进一步完善了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为主体的居民互助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服务的领域更加多元、方式更加丰富。

六、着眼创新驱动,大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

社区事务一口式受理平台、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纳入“全市便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体系,通过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平台对社区各种资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动态管理,通过一口式受理平台与全市统一的便民综合服务平台对接,打破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为居民群众提供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服务。一是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积极尝试和探索,其中沈河区通过建立内网、外网和专线三网融合的“智慧e社区”平台,完成了社区网格基础信息采集,实现了居民个人政务服务事项的全区通办。二是配合市营商局做好“全市通办”平台搭建和事项流程再造有关工作,对社区承接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人员构成、事项清单等进行调研和梳理,初步确认下沉到社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159项,并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流程确认和系统平台对接。

2019年,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以更大力度,更宽视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和社区治理工作;一是在沈河区、浑南区社区服务模式创新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指导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二是社区便民综合服务平台,将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平台综合受理,厘清街道和社区职能边际,实现社区政务服务“全市通办”三是对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和考核,实施社区工作者项目化培训体系改革。继续依托京沈合作平台,选派优秀社区工作者到北京开展工作式培训。

   

    感谢您对我市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承办处室: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

联 系 人:聂东林

联系电话:23470572

                            

 

                                  沈阳市民政局

2019年3月14日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