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出台沈阳市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解读(一)(2016/01/04)
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7年)的通知(沈政办发〔2015〕88号)已于2015年12月28日公开发布。现就《沈阳市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行解读如下:
一、《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
智慧社区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其任务不仅是政务、公共和商业服务模式再造,更重要是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社区基础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方面,有较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向社区智慧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我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在顶层设计、硬件设施、基础数据、业务协同、新技术利用、公共服务能力和商业运营等多个方面,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智慧沈阳,打造和谐社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是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沈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平台。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智慧程度的体现和重要载体。《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2015-2017年)》明确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智慧沈阳整体建设方案当中。
二是智慧社区建设是我市社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强的同时对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一些社区在创新服务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受到群众欢迎。但从整体上看,我市社区在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完善管理等诸多方面,距离人性化、标准化、便捷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差距。
三是智慧社区建设是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今年四月,我市启动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在《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这一任务。
四是智慧社区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沈阳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地区,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改革创新工作中做出贡献。
二、《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利用一个月时间,市民政局先后深入和平、沈河、铁西、皇姑和浑南等区县的不同类型社区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对当前社区运行的信息系统进行梳理,与有关部门进行对接,与社区干事一对一交流和下发调研表等方式,全面掌握社区服务事项、台账、软件、网络和基本硬件等情况,形成了《沈阳市社区信息化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二是形成技术方案。借鉴北京、上海和厦门等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比较沈河区等地区模式,对我市智慧社区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形成了《沈阳市智慧社区建设框架性技术方案》,并初步通过大数据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三是全面梳理各部门在社区的业务。通过跨部门的“横向”和区、街、社区三级的“纵向”沟通、核对,共梳理确认了在社区涉及民政、残联、人社等5个部门的38项行政审批业务和30多个部门的154项公共服务事项,为打通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孤立单一的各类信息系统,最大限度的整合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账,增强部门协同服务能力,实现“一口式”受理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是形成工作方案(即《实施方案》)。结合《框架性技术方案》和《调研报告》,联系实际,积极对接区县,经过反复论证,初步形成《实施方案》。
五是修改完善方案。市民政局结合《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5-2017)》的具体要求,对方案进行了六次修改完善,突出了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广泛征求网信、大数据、财政、人社、服务业、政务、东软和区县(市)等单位和地区意见,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三、《实施方案》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民生导向、以民为本的原则。从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出发,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最大限度方便社区居民办事、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2、坚持与体制机制创新同步推进的原则。智慧社区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更是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方案将创新贯穿到智慧社区建设的全过程。
3、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智慧社区建设要因地制宜,符合客观实际,不搞一刀切,按照经济、实用和可操作的模式统筹推进。
4、《实施方案》的起草和形成还注重坚持统一规划、多级负责,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务实创新、安全可控等一系列工作原则。
一、《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
智慧社区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其任务不仅是政务、公共和商业服务模式再造,更重要是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社区基础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方面,有较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向社区智慧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我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在顶层设计、硬件设施、基础数据、业务协同、新技术利用、公共服务能力和商业运营等多个方面,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智慧沈阳,打造和谐社区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是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沈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平台。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智慧程度的体现和重要载体。《智慧沈阳建设实施方案(2015-2017年)》明确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智慧沈阳整体建设方案当中。
二是智慧社区建设是我市社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加强的同时对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一些社区在创新服务模式的过程中,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受到群众欢迎。但从整体上看,我市社区在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完善管理等诸多方面,距离人性化、标准化、便捷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差距。
三是智慧社区建设是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今年四月,我市启动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在《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这一任务。
四是智慧社区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特别是随着沈阳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地区,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改革创新工作中做出贡献。
二、《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利用一个月时间,市民政局先后深入和平、沈河、铁西、皇姑和浑南等区县的不同类型社区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对当前社区运行的信息系统进行梳理,与有关部门进行对接,与社区干事一对一交流和下发调研表等方式,全面掌握社区服务事项、台账、软件、网络和基本硬件等情况,形成了《沈阳市社区信息化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二是形成技术方案。借鉴北京、上海和厦门等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比较沈河区等地区模式,对我市智慧社区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技术论证,形成了《沈阳市智慧社区建设框架性技术方案》,并初步通过大数据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三是全面梳理各部门在社区的业务。通过跨部门的“横向”和区、街、社区三级的“纵向”沟通、核对,共梳理确认了在社区涉及民政、残联、人社等5个部门的38项行政审批业务和30多个部门的154项公共服务事项,为打通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孤立单一的各类信息系统,最大限度的整合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账,增强部门协同服务能力,实现“一口式”受理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四是形成工作方案(即《实施方案》)。结合《框架性技术方案》和《调研报告》,联系实际,积极对接区县,经过反复论证,初步形成《实施方案》。
五是修改完善方案。市民政局结合《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沈阳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5-2017)》的具体要求,对方案进行了六次修改完善,突出了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广泛征求网信、大数据、财政、人社、服务业、政务、东软和区县(市)等单位和地区意见,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三、《实施方案》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民生导向、以民为本的原则。从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出发,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最大限度方便社区居民办事、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2、坚持与体制机制创新同步推进的原则。智慧社区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更是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方案将创新贯穿到智慧社区建设的全过程。
3、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智慧社区建设要因地制宜,符合客观实际,不搞一刀切,按照经济、实用和可操作的模式统筹推进。
4、《实施方案》的起草和形成还注重坚持统一规划、多级负责,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务实创新、安全可控等一系列工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