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往昔峥嵘岁月,五载春华秋实。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全市民政系统围绕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厚植为民情怀,坚持守正创新,持续用心用情用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厚重有温度的民生答卷。为此,市民政局推出《沈阳民政这五年》系列报道,系统回顾过去五年全市民政领域工作成果,为奋力开创沈阳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吹响号角。今天,我们介绍沈阳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铺就幸福民生路 书写服务大文章!
社会事务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点多面广,既要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又涉及婚姻登记等基本社会服务。五年来,沈阳市民政局聚焦群众关切、回应社会期盼,改革创新、做实做细社会事务领域各项工作,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为公共服务增加温度。
一、优化婚姻登记服务,育好婚姻家庭“幸福林”
婚姻登记从“户籍地办”到“跨区通办”、“跨省通办”再到“全国通办”,服务的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沈阳喜事”婚姻服务品牌,在浑南区莫子山公园等设置3个结婚登记颁证点(基地),在浑南区植物园景区、皇姑区北陵社区、沈北新区北汤温泉度假村、铁西区红梅文创园、浑南区樾檀山社区各建成1个结婚登记点,为新人提供温馨、浪漫的登记体验。积极推行颁证服务、集体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婚俗礼仪,引领婚事新办简办。五年来,全市举办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活动200余场,主题涵盖金婚纪念婚礼、军营集体婚礼、职工集体婚礼、景区集体婚礼等。皇姑区获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皇姑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
2024年5月22日“大国有囍 情定方城”沈阳市暨沈河区第三届国风集体婚礼
2024年8月10日,沈阳市大东区为结婚登记新人举办集体颁证仪式
二、加强和改进救助服务,干好救助管理“良心活”
建立覆盖全面、协同到位、服务及时的主动发现报告和应急响应机制,实现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及时救助”。扎实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推动区域内救助服务全覆盖、均等化、优质化。探索迁移救助关口,依托福彩销售点建设“暖阳避风港”临时救助引导点,不断拓宽救助范围,主动向务工不着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及转介服务。持续开展“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主题寻亲活动,全力打造传统寻亲方法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寻亲新模式。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为临时遇困人员发放物资
三、健全残疾人福利服务制度,精耕权益保障“责任田”
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持续落实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实现提标扩面。五年来,残疾人两项补贴已惠及98.9万名困难残疾人和289.7万名重度残疾人。“精康融合行动”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点35个,实现了区、县(市)服务覆盖率10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为服务对象提供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服务项目。和平区获批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
展望未来,市民政局将进一步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推动社会事务这一公益性、基础性为民事业加快发展、加大供给,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撰稿人:阎岩,审核人: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