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民政局门户网!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沈阳民政这五年】统筹谋划兜底保障一盘棋 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安全网(2025/04/16)
时间:2025-04-16 来源:沈阳市民政局 文字大小:    

编者按:往昔峥嵘岁月,五载春华秋实。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全市民政系统围绕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厚植为民情怀,坚持守正创新,持续用心用情用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厚重有温度的民生答卷。为此,市民政局推出《沈阳民政这五年》系列报道,系统回顾过去五年全市民政领域工作成果,为奋力开创沈阳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吹响号角。今天,我们介绍沈阳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统筹谋划兜底保障一盘棋,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安全网


五年来,沈阳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为主题,构建起覆盖全面、精准高效、温暖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体托起稳稳的幸福。

提标扩面,保障基本生活

我市连续5年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增幅25.3%,农村低保标准增幅82.4%,均达到每人每月821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增幅14.84%,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增幅93.74%,均达到每人每月1269元,实现城乡标准统一,累计发放救助资金42亿元。

    扩围增效,分层分类救助

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有针对性提出利民举措,将低保救助方式由家庭整户施保、边缘户保障拓展到“单人保”,对不能按户纳入低保范围,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有关规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3倍的重残人员、低于低保标准5倍的重病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单亲未成年人,给予单人保障。加大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低保救助力度,在实施“单人保”政策基础上,推出“按单人户定额施保”措施。落实家庭收入减免措施,对重病重残人员家庭按实际收入的50%计算家庭收入;对学生、非重度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其他特殊人员家庭按低保标准的20%-30%比例减免计算家庭收入;对灵活就业、灵活务工人员按残疾等级、工伤等级、年龄因素减免计算务工收入。实施分类救助“上浮前置”,对病残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人员按照20%-30%上浮后的低保标准认定低保,并将低保边缘家庭人均收入认定标准线由低保标准的1.5倍拓宽至2倍。

科技赋能,精准救助帮扶

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建设“低收入人口监测信息平台”,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民政保障对象、失业登记人员、重度残疾人、因病致贫风险对象、退出救助和申请未通过人员共22万人纳入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利用多部门数据资源交叉比对,建设医疗费用支出较大、家庭劳动力致残等17个“政策找人”场景,对可能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低收入人口实施常态化智能分析筛查、分类处置,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确保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持续提高低保救助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社会救助核查比对项目,通过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管三个模型应用,在申请、确认、资金发放流程进行预警提示,从源头上杜绝“服刑保”“死亡保”“法人保”“重复保”等问题的发生,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对保障对象动态监管能力。

    创新机制,兜牢民生底线

2024年,我市获评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城市,率先实施了“物质+服务”救助模式,通过梳理整合了20个单位和地区的83项社会救助政策资源,形成社会救助供给清单;运用“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核查+信息动态管理”方式,潜心识别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形成社会救助需求清单;建立了救助记录反馈机制,由服务供给方(相关职能部门)反馈服务结果,形成社会救助服务清单,实现服务类救助业务全流程闭环,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需求,推动社会救助由“基础保障”向“品质民生”转变。

多维救助,打造救助品牌

以“五心”(即潜心识别、精心施策、暖心关爱、恒心相伴、同心守护)救助品牌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倾情解忧暖心”行动,每年走访排查困难群体20余万人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4万个;年均实施临时救助8600人次,困难家庭取暖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惠及44万人次。开展“四季护航爱暖沈阳”专项行动,依托7个救助管理站为流浪乞讨及各类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免费食宿、医疗救助、寻亲送返、落户安置等服务,确保实现“应救尽救、及时救助”。扩大救助服务网络,建设26个“暖阳避风港”临时救助引导点,年均救助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2950人次。强化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深度融合,设立社区慈善专项基金,开展“中华慈善日”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参与关爱活动,五年来累计募集慈善款物5.1亿元,帮扶困难群众500余万人次。

这五年,沈阳民政社会救助工作成绩斐然。未来,沈阳民政将继续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精准度和时效性,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在社会救助的阳光下,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为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民政力量。

(撰稿人:姚宁,审核人:锡杨)

版权所有:沈阳市民政局|网站地图|维护制作:沈阳市民政局 辽ICP备10016557号
联系电话:024—23468801 网站识别码:2101000054 辽公网安备:21010202000479
沈阳市民政局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23468801
Copyright(c)shenyang civil affairs bureau.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